性格的下沉

2010-12-29 00:00:00周雪林
中欧商业评论 2010年3期


  你为何做企业?除了赚钱,越来越多的人会回答,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往深里想,一些企业面临的问题,也多少源于此。
  所谓成就感,或是价值实现,实际上是自我价值观得以客体化并获得认同,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的外化,因而每个人的成就,都会打上鲜明的个性特征。做企业亦是如此。企业人格化的首要对象,就是它的领军人物。无论中外,那些强大的企业,几乎都与一个卓越的领导者紧密关联,有些甚至两者之间可以直接划等号了。例如当人们说“史蒂夫·乔布斯=苹果”、“联想=柳传志”时,有谁会反对呢?
  发挥作用的媒介是决策。企业的运转,必然是在一个个的决策之下,决策,则是自我内在与外在情境互动的综合结果。在此过程中,产生影响的内在因素除了智商、经验等理性范畴之外,还有性格、情感的“隐性”范畴,后者甚至发挥了更加根本和关键的作用,往往决定了人们“理性”思考的方向。我们由此将性格与情感视为驱动决策的隐规则的“双翼”,并通过本期封面专题,详细探讨了它们是如何影响决策的(P52)。
  当决策者的性情通过决策植入到企业时,将在两个层面开花结果,首先是战略或商业模式层面。这在中国企业尤其普遍,每每所见的“强人企业”(也包括创业企业),大多是引领着一些诸如“扩张”、“农村包围城市”、“规模制胜”等的企业发展模式。他们不乏气魄,善于运筹帷幄,喜欢独辟蹊径,经常思考的是如何找到新的蓝海;他们也会投入技术,也关注产品,但是相比而言,商业模式更重要,因为“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就成功了一半”。
  西方企业家,也会非常在意战略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但是我们也越来越发现,他们同时也将自己的性情与志趣,很大程度地投射到了第二个层面——产品层面。典型的,例如乔布斯之于iPhone手机、苹果电脑,佩bdeePeLpNRuAvj8SCE5Y6Q==奇、布林之于谷歌搜索引擎,卡梅隆之于电影《阿凡达》,乃至全球第一的EI Bulli餐厅之于它的魔幻厨艺(P100)……这些产品与企业创始人或领军人物的性情一脉相承,而这些斐然的个性,甚至还成功地在那些传统产业市场、极度竞争的红海市场,打开了蔚为壮观的局面。
  遍看中国产品,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至今还没有谁能冠盖群芳,没有哪一款商品能让人有如此深刻的地记忆,问题可能就在于我们的企业家们到底有多少、多大程度“沉”下去了。还是如郎咸平批判的那样,是中了中国文化之毒而被“浮躁”、“投机取巧”、“僵化思维”所俘获了?
  丰田汽车大量召回的危机,给我们的一个教训,应也与此相关:“精益生产”着眼的是产品,“全球第一”在意的却是整体战略,当丰田家的人离开决策层时,“精益生产”的性情跟着也就渐失,问题也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