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人类历史上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从改革的性质看,主要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学好改革史的关键就是要理解改革的性质,那么如何把握改革的性质呢?笔者认为,需要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改革的主要目的和结果。下面就高中历史选修1涉及的一些重大改革做一些分类:
一、奴隶主阶级的改革
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贵族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贵族政治面临严重的危机。公元前594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的梭伦推崇“中庸”之道,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缓和矛盾。他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方面都不讨好。他只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保护平民的利益,也没有从根本上废除贵族奴隶主的特权。最能反映其性质的措施是财产等级制,这一制度使工商业奴隶主参与国家政权管理,扩大了雅典奴隶主统治的阶级基础。
二、封建地主的改革
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等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三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所进行的封建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1.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从根本上废除了奴隶主的统治,使得封建制度在秦国得以确立。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
2.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
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和每年给辽、西夏的岁币,使北宋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为了摆脱危机,维护封建统治,王安石实行变法:经济上采用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军事上实施保甲法、将兵法;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通过改革,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但是没有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只是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经过长期经济文化交流,各个民族之间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时,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需要采取措施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北魏孝文改革: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政治上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实行汉化政策。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同时加速了鲜卑族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三、资本主义的改革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并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民主的统治形式和政治制度。迫于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全方位压力和示范作用的冲击,欧洲的俄国和亚洲的日本先后出现了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并缓慢地走上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之路。19世纪末,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的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也兴起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俄国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的发展。封建的农奴制度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国内市场的狭小和自由劳动力的缺乏。19世纪中期,俄国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种种弊端,激化了各种矛盾,促使统治者进行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度,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期,日本封建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通过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为了巩固新政权,建立近代化国家,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富于武士道精神的新式军队。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通过明治维新,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但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3.戊戌变法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促使中国人民寻找新的出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奠定了资本主义改革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早期维新思想也为资本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变法运动的开始。此后,维新派组织团体、创办报刊,积极进行变法的宣传组织活动,1898年将变法运动推向了“百日维新”的高潮。这场运动严重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发动戊戌政变,导致变法运动失败。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且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