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中学教育,往往把这个教学任务交给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师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其实政治教师同样肩负着责任。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要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若干问题,使得文化生活的教学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教学流于形式,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第一,在大的教育环境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教育理念混乱。教师的身份,很大程度上成了教书匠。于是教师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奉行的原则是高考考的就讲,不考的就不讲;考试说明上规定的内容就讲,没有要求的就绝对不讲。文化生活在高考中仅占15%,考点也就是要求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方面。政治教师也乐得自在,涉及考点的讲一下,不涉及考点的就避而不谈,这一状况使得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第二,现阶段的高中教学,教学时间大部分给了三大核心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留给政治课的时间少得可怜。临到大考,政治课甚至会被减掉一节。在这样的学科教学背景下,绝大多数政治教师为了赶进度,只能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然后是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这一状况致使许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严重不足,有的学生连起码的文化常识都缺乏,如不少人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第三,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悄悄消失。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更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如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不敌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圆、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受欢迎。今天的青少年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并存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如果政治教师做好以下三点,将会收到好的效果。
1.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文史哲不分家,传统文化教学并不是单纯哪个学科的教学任务。政治教师要和语文教师一道,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出力。尤其是政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传统文化教学当做自己重要的教学任务,要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和发扬。
2.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
身为政治教师,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因此,政治教师有必要扎扎实实地阅读、研读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地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比如《论语》中出现的“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体现着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教师不但要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要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在现阶段,对于出现的和现代审美观念相悖的内容,教师要认真加以取舍,同时要打破学科界限,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让学生沉浸进去,从阅读中获得美感,产生愉悦之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教师完全可以把它拿来和1987年版的《红楼梦》进行比较欣赏,让学生去感受、体会。教师还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不断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本领。
当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愿传统文化教学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与时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