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9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发表重要讲话:“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工程,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
青少年就好比果树上的果子,是一个个蓬勃成长的生命体,他们需要阳光的呵护与关爱,才会逐渐成熟。而这缕阳光,需要成年人为他们提供,需要社会为他们创造。为青少年提供和创造这缕阳光,加强其思想品德的教育,不只是关系着他们个人的成长,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重在完善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其行为。而从我多年的实践发现,除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理论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回归生活实践,尤其是家庭生活。家庭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然而,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是严峻的。
镜头一:课堂上,老师语重心长地给学生分析赌博的危害,一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赌博没有什么不好的。昨晚我爸去邻居家打牌,还赢了不少。今天早上,他还给我30元当早餐费呢!”
镜头二:放学回家的路上,一名学生见同学摔得很重,就护送这位受伤的同学回家。回到家被父母大骂了一顿:“关你什么事?”
镜头三: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在选拔学生参加集体演出时,学生王某对老师说:“我不参加,妈妈说那样会浪费时间,影响我考重点高中。”
这些镜头充分说明,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思想道德的形成以及健康成长。孩子从小就和家长生活在一起,受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家长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不文明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会给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陷入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
首先,家长需要进一步树立为国家培养接班人的正确教育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教育孩子。由于对孩子的培养方向不明确,孩子身上的一些缺点家长不认为是问题,不能自觉地进行教育。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存在误导现象,如孩子在外边做了好事得到学校老师的表扬,回到家里却遭到家长的责怪,认为孩子是“傻冒儿”。作为父母时刻都要记住: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成人。
其次,需要转变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1)从片面追求分数,向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转变;(2)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尽量满足孩子的兴趣和爱好;(3)从做孩子的“保姆”向培养孩子学会自理自主转变,对孩子放手;(4)从命令式口吻向平等沟通转变,做孩子的知心朋友;(5)从单纯说教向“润物细无声”转变,做和蔼可亲的父母……
这样,从“家长”转变为孩子的“知己”,做到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理解孩子,避免与孩子的对抗;赏识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这样才真正地做到了关注孩子、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再次,要做合格的、成功的家长,就要不断学习,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家庭教育观,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在遵守道德规范方面,言传身教、点滴入微,做好孩子的楷模;同时还要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为此,家长要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家教知识。无论多么繁忙,抓住孩子一生的黄金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使孩子拥有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后,理论回归实践,要放手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必要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强健其体魄,还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好处,使孩子心灵手巧。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合作、自主探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关心社会、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使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关爱他人。
总之,家庭应与学校形成共识,发挥家庭这个第一课堂的作用,尽量避免和消除不利于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和健康发展的一切家庭因素。家长应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确认识参教重教是家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要形成以学校为主渠道、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和长效机制。
今天的青少年,明天就是我们社会的建设者、我们事业的接班人。阳光照亮未来,家庭、学校、社会,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孩子们是一块块未雕琢的璞玉,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老师的教诲和家长的正确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