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刚性要求,而且是中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古代,人们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话虽然简单,内涵却极为丰富,它实际上表明了我国古代圣贤先哲的人才观以及对人才培养经验的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人才成长的必然规律。
我国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对“小太阳”可谓呵护备至,各方面的关爱无所不用其极。孩子上学以后,在最大限度满足其物质需求的同时,家长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多少,在班内及年级位次如何。而对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即走出家门、校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则基本不予考虑或很少考虑。学校则被学生人身安全问题深深地困扰着,说到底是一个怕承担责任的问题。平心而论,学校也有学校的难处,组织学生集体外出活动,耽误文化课的学习不说,万一二出了安全问题怎么办?校长、班主任、领队老师可是脱不了干系的。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角度看问题,而不能只是从个人利害关系的角度去看问题。培养不出胸有大志、勇于担当、洞察社会、德才兼备、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批人才,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会有美好的未来吗?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职吗?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只有不断经受暴风雨洗礼的松柏,才能屹立于峻峰之巅。人类社会和自然造化之间是相通的,优秀人才的成长是必须经风雨、见世面的,是必须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历练成长的。而且,这个过程从中学时代就必须开始。
因此,广大家长必须转变观念、为孩子的长远和未来着想。读一读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吧,如果赵太后不同意送宝贝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为人质,以换取齐国出兵救赵,并为长安君赢得一笔巨大的政治资本,那么,“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这个两千年前的故事值得现代社会中的广大家长深思和借鉴。我们不但要大力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孩子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社会各领域,了解社会,体察民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磨炼自己,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我们的学校要坚决从“怕”字当头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为国育才,舍我其谁”的气概和责任感,按照主管部门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立足当地实际,利用当地资源,积极稳妥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要确保学生安全,也要注重实际效果,切不可图形式、走过场。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有收获、有体会、有感悟,不断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校内、校外两个课堂双丰收。
希望社会各界对学校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因为培养下一代毕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主管部门对学校要多一些指导和支持,转变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特别是要转变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坚决摒弃那种单纯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片面做法,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放心大胆、理直气壮地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开辟第二课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人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人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