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而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策。那么在新课改指导下如何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学习目的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只有把学习看成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用材料导入。一个寓言故事、一篇文章、一首歌曲、一部电影、一则笑话都可以成为绝好的材料,经过处理加工、去粗存精,并赋予材料新的生命力和针对性,以其形式新颖、语言幽默和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例如在上高二哲学“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框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放出《说句心里话》这首歌,让同学们跟着画面齐声唱,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然后用电脑动画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白“我”和“她”之间、“家”和“国”之间的联系,进而导人新课。
2.用疑点导入。疑点、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明辨是非、摆正观点。在政治课教学中,要设疑、多问,利用设疑、提问将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进行高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部分教学时,我们采用了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沧州石狮沉河的故事,从学生感兴趣的“石狮在哪里”的问题人手,引发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一不靠感觉,二不看分工、学历、地位,而只能由实践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周热点导入。以热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较易引起学生兴趣,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如让学生去收集、整理时政资料,就是促使学生把目光从自身和家庭狭窄的空间投向辽阔的社会大舞台,让他们去关注、去体会世界的变化,感受时代的脉搏,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良好品质,培养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和有所进取。因此我们应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实用型问题情境。借助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高一《经济常识》第六课的“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课题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消费者、经营者、法官、旁听的观众。首先由“当事人”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真实故事,然后,每个角色的扮演者分别就这一事实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此次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当事人”的权益有没有受到侵害?如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最佳的解决办法是什么?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课,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矛盾型问题情境。我们的教学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中学生对外界充满好奇、探索欲望强等心理特点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
3.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只有教师不断地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阶梯型问题情境,就是将问题化整为零,层层深入地设置一系列问题的教学情境。它是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难以理解有关问题时设置的。这样的问题,启发性和逻辑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认识心理,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掌握相关知识。
三、优化小结,激发热情
课堂小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1.优化教师“结束”。好的结束语要求精粹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能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例如在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用“棒子”、“鞭子”、“筛子”这六个字生动地概括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使学生难忘。
2.让学生作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取得良好效果。
3.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例如在学完了“国家宏观调控”后,结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民增产不增收、卖粮难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滞后性的结论,并提出解决的方法。由于事例大多数从学生身边、电视和报纸上获得,学生非常感兴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政治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要改革模式、优化教学环节,合理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