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是奥巴马内阁首名华裔部长,也是美国史上继上任劳工部长赵小兰后第2位华裔部长。作为奥巴马内阁中备受关注的华裔高官,朱棣文有着怎样耐人寻味的经历?
2008年1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学奖获得者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能源部长。朱棣文成为继赵小兰之后,第二位出任美国内阁首长的华裔。他在奥巴马内阁的出现,不得不承认为中美在能源战略的合作上,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两国人士普遍认为朱棣文华裔身份可能带来中美能效合作新契机,由此更加密切关注着这一领域日后的发展动向。
这位黑人总统为什么会提名华人朱棣文做能源部部长?这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要知道,一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被提名为美国能源部长,这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具有吸引人的新闻价值。奥巴马说,任命朱棣文将向所有人传达一个信息,即我的政府尊重科学。能源部部长是奥巴马内阁中最具挑战的职位之一,朱棣文将负责维护和改良美国核武库,推进美国电力供给系统的现代化。作为奥巴马内阁中备受关注的华裔高官,朱棣文有着怎样耐人寻味的经历呢?
出身“学术世家”
现年61岁的朱棣文出生在美国一个传统的华人家庭,他的祖籍在江苏太仓。父亲朱汝瑾是清华大学的高才生,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定居美国。朱棣文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哥哥朱筑文为麻省理丁学院博士,现在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弟弟朱钦文是哈佛大学博士,现为洛杉矶执业律师。这个家族至少有12位博士或教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之家”。朱棣文笑言,这对自己有很大压力,“生活在如此杰出人才辈出的家庭,你常常会感觉自己就是一个笨蛋,一只‘黑羊’(寓意为另类)。”
任何一个家长,只要能培养出像朱棣文三兄弟中的一个,就足以引以为豪,而朱棣文的父母却培养出三个出类拔萃的儿子,引来不少外人羡慕的目光。他们不明白,怎么朱家三兄弟都是这么优秀??1997年,当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后,一位朋友给朱棣文的弟弟发来这样一封有意思的电子邮件,内容是:“你父母是用什么样的食物喂养出了你们这些天才呢?”
为了给朱棣文兄弟三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他的父母于上世纪50年代举家迁到纽约,定居在长岛的花园市。那里不仅曾是早期欧洲王公贵族的居住地,更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肯尼迪家族,中国近代权贵世家宋美龄,以及从华尔街起家的摩根家族,以铜矿起家的古根汉姆家族和许多好莱坞大明星等居住的地方。为了照顾好三兄弟,母亲还放弃了工作。
朱棣文的父母很注意锻炼兄弟三人的动手能力,他的父母要求他们一定要做家务,母亲弄好饺子馅,兄弟三人就一人负责将馅放进去,另外两人负责包起来。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后来朱棣文还因此养成了爱做饭的习惯,也成了一个会做中国菜、法国菜、意大利菜的专家,最擅长包饺子。少年朱棣文考试成绩平平,动手能力却超乎常人。上幼儿园时,他喜欢玩积木、组装塑料飞机或军舰模型。上小学时,他整天鼓捣一些用途不明的东西,房间里堆满了金属支架、细小的螺帽和螺钉。他还从午餐费中省出一笔钱来买材料,跟一位同学用自制火箭做实验。
对物理情有独钟
中学时代,朱棣文最喜欢几何、物理和微积分等课程,因为这些课程都不需要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他有幸遇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物理启蒙老师:托马斯·米纳。米纳老师授课明晰准确,还鼓励学生做一些看似想入非非的实验。
多年之后,朱棣文深有感触地回忆说:“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好的教育还在于让人批判性地思考,敢于质疑前人。”兴趣、坚持和开放的头脑,是朱棣文成功的秘诀。
进入大学,朱棣文的求知欲爆发,而费曼的《物理学讲义》开始向他施展魔法,他的科学激情被点燃了,“费曼让物理看起来如此美丽,他对物理的爱贯穿在书上的每一页。如果不是他的演讲,我肯定会放弃物理。”
他特立独行,不为备考和学分疲于奔命,经常找教授们聊天。尤其是他敬仰的诺贝尔奖得主,漫无边际无所不谈,不仅开阔了视野,也学会了站在高处思考问题。1976年,朱棣文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他自嘲说:“我是朱家学位最少的,仅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导师尤金·科明斯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实验物理大师,朱棣文毛遂自荐当他的助手。科明斯教授破例接纳了他,认为他是自己教过的最聪明的学生之一。 实验室里的工作狂
学术上的辉煌造就了他在科学界的巨大影响力。毕业后,朱棣文加盟贝尔实验室,一干就是9年。在此期间,他参与发明了利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获得诺贝尔奖提名,被称为科学天才。1987年,朱棣文来到斯坦福大学,成为该校第一位华裔教授,致力于激光制冷技术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他独辟蹊径,后来居上,一跃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同事们眼里,他精力过人,是个十足的工作狂。他每周至少工作70小时以上,实验室的灯光经常彻夜不熄。他很少休节假日,碰到实验攻坚阶段,甚至连床都搬进实验室。他有时脑海里盘旋着的都是课题和实验,劳神苦思,甚至“走火入魔”。一次,太太让他给儿子洗澡,他一边洗,一边思考问题,毛巾不停地在孩子身上擦来擦去,没完没了。直到太太生气地提醒,他才回过神来。
1990年,朱棣文出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成为量子光学界的世界权威。他精湛的实验技巧,被同行誉为“一种技术上的杂技表演”。一般人觉得科学实验枯燥单调,他却乐在其中:“在实验室里工作是人生一大享受!”在一次演讲中,朱棣文说:“在我的学术生涯里,已经多次改变研究方向,我总是对全新的事物充满兴趣,越是无人问津的领域,越是充满机遇和挑战。”
1997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斯坦福大学的朱棣文教授因其在激光冷却捕获气体原子实验方面的杰出贡献,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和法国科学家科恩?唐诺吉一起分享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成为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986年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荣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朱棣文找到的这个新方法,能够使科学家在前人所无法到达的领域内操控物质,同时也是对物理学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为了找到这个方法,朱棣文整整奋斗了20年。对于这样的卓越成就,朱棣文并没有引以为傲,而是用他特有的幽默方式说,“我的父母、兄弟、叔父、表兄弟在学业和工作上都是非常优秀的,获奖后,终于有了和家里其他人平起平坐的机会了。”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
生活中,朱棣文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2006年他到北京大学讲课,北京大学派了一名工作人员去机场接他,可等了半天,乘客都走得差不多了,也没接到朱棣文。其实朱棣文就站他身边,当时他穿着T恤衫、浅色裤子、旅游鞋,背着双肩包,拉着个小箱子,而没见过朱棣文的工作人员则以为这样一位著名的教授,排场一定很大,居然把身边的朱棣文当成了一名普通游客。
朱棣文在中国逛自由市场买东西也爱讨价还价。一次在西安他打算买兵马俑纪念品,和小贩讨价还价,后来有人告诉小贩,这是大科学家朱棣文,小贩当即要送一个给他,但朱棣文却坚持要自己买。
朱棣文也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他的秘书是中国人,一次从国内带来一块年糕,朱棣文吃了几口后要外出,就把年糕扣在碗里。几天后回来,朱棣文打开碗,闻了闻,发现没变味,把剩下的年糕又吃了。尽管生活上很节俭,但他在捐助上却从不吝惜,常常大笔捐钱。
朱棣文虽然在美国长大,但从小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从小父母就告诉他们兄弟三人:你们是中国人,你们的家乡在苏州的太仓,很多亲人都在那边。朱棣文回大陆很多次,但因时间仓促,回太仓只有两次,其中一次是为了祭祖,祭祖时也都按照中国的规矩。朱棣文说,我是在美国出生长大,当然我是美国人,但是在血缘上我是中国人,所以有若干基本价值观,我是中国的。按照科学术语的说法,我身上百分之百的基因是中国的。
朱棣文的成功再次印证了曾经鼓励了成千上万中国年轻人的那句话,在科学这一领域,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着同等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