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传奇郭鹤年的两瓣心

2010-12-29 00:00:00
中华儿女 2010年4期


  亚洲最大粮商丰益国际、亚洲最大酒店管理集团香格里拉、亚洲最大糖王,这一系列之“最”的背后,是一个并不广为人知的名字——郭鹤年。
  “我的心分成两瓣,一瓣是爱我生长的国家,一瓣是爱我父母生长的家乡。”
  ——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盖山郭宅村,1923年10月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享有“亚洲糖王”与“酒店大王”的美誉。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银行、传媒,到粮油,他不但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王国,更让这个商业王国持续向上,旗下仅香港和新加坡的部分上市公司市值就近1500亿港元。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福布斯》杂志几乎每年都把郭鹤年列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
  然而,郭鹤年并不爱慕虚名,做事一向踏踏实实,不喜欢参与政治,除了曾担任马来西亚驻美大使和马来西亚旅游局主席等职外,极少出入政界。他的低调也给他本人及事业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打造郭氏商业王国
  
  1947年,郭鹤年以3万余美元起家,在新加坡戏馆街租下一座3层老店,成立了力克务公司,经营商务、船务经纪、杂货业等。创立公司次年,父亲逝世,郭鹤年返回马来西亚,在母亲的建议下,于1949年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经营大米、面粉、豆类、食糖等。而家中排行第三、年仅25岁的郭鹤年出任公司总经理。
  多年以后,郭鹤年表示:“母亲对我今天的成就有很大的功劳,她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格,也是影响我一生最大的人。”
  此后,郭鹤年成立了马来西亚糖厂。1954年,他远赴英国学习、考察。除了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外,他对期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作为世界上发展期货交易最早的国家之一,英国已经有了金属、谷物、塑胶、砂糖、羊毛等9个商品交易所。郭鹤年在期货方面的学习为他在白糖市场上的迅速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马来西亚独立后,郭鹤年从英国回到马来西亚。上世纪50年代末,他孤注一掷将郭氏家族全部资金投入到炼糖业。1968年,郭鹤年与当地政府合作成立PPB集团的前身——玻璃市种植有限公司,向玻璃市州政府租下14500英亩的森林地,开垦为蔗园。1973年,全球市场白糖价格飞涨,蔗园首次有了收成。这不仅为郭鹤年的炼糖业规避了风险,同时也标志着马来西亚的食糖开始自给自足。
  上世纪70年代初,郭鹤年成功控制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80%的糖业市场,并通过与印尼首富林绍良合作将业务扩展到印尼。在鼎盛时期,郭鹤年控制了国际市场上每年食糖贸易总量的1/10。1976年,郭鹤年发动了一场倒置收购行动,将玻璃市种植有限公司变为郭氏的商业舰队,马来西亚糖厂成为玻璃市种植有限公司的子公司,经营范围开始不限于甘蔗和糖,而是积极向其他业务领域扩张,如通过控股PPB油棕进军油棕种植领域,经由郭氏拥有的棕油厂加以提炼,并通过旗下的香港嘉里贸易,销往中国等地。PPB集团也因此被誉为郭鹤年在马来西亚商业版图上的一颗明珠。
  随后,郭鹤年利用在糖业积累的资本,开展多元化发展,酒店业正是郭鹤年继糖业以后又一成功的投资。1971年,郭氏家族正式进军酒店业,投下1亿令吉在新加坡设立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吉在新加坡设立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之后,分别在各国首都及大城市建立据点,从吉隆坡、曼谷、香港、斐济等一路延伸至中国内地,并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酒店集团。
  然9LTRVnT+lChafU1X/DfB9HeQVXsfeJiOExyGwmH6Uo8=而,郭鹤年并没有止步于糖业和酒店业的发展,而是以更大的气魄向多种行业大举进军。时至今日,郭鹤年的商业王国不但横跨整个亚洲,而且扩展到巴黎、圣地亚哥、温哥华、智利等地。 国际性企业家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郭鹤年开始以香港为基地巩固自己的商业王国,并逐渐成为香港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上世纪90年代,他从英国人手中收购了香港英文报《南华早报》,成为举足轻重的传媒大亨。
  郭鹤年后来在谈到对香港的印象时说:“我1975年刚来香港,头三四年都是在马来西亚和香港之间来来往往,1978年起就长住这里了、喜欢这里了。作为华人生意场,全世界就没有第二个地方可以跟香港比,这里真正是一个设立生意总部的好地方。”
  在接受《大公报》访谈中,他说:“我的心分成两瓣,一瓣是爱我生长的国家,一瓣是爱我父母生长的家乡。”言语中,尽显他对中国深深的爱。
  近年来,郭鹤年的投资重点转向中国内地,在中国的私人投资总额已达50亿美元,项目遍布北京、上海、深圳、沈阳、福州、杭州、厦门、广西、合肥等地。
  而郭鹤年与中国内地的第一次正面交往,却是始于一场白糖贸易战。追溯上世纪60年代,印尼黄仲涵家族的产业被印尼政府接管没收后,中国外贸部看准了这一机会,以政府作后盾,把大量的中国食糖输入马来西亚销售,以求长期占领这个市场。一时间,一艘艘货轮从中国驶来,卸下大批白糖,然后倾泻到马来西亚市场。这一攻势让郭鹤年措手不及,由于中国糖价格更便宜,郭鹤年的白糖被积压在仓库里。对此,郭鹤年从印度输入白糖,以更低廉的价格夺回了失去的阵地。最终,郭鹤年奠定了其糖王的地位。从此,他称霸亚洲糖业30余年至今。
  然而,正是通过这场白糖贸易战,中国政府与郭鹤年结缘了。此后,中国方面通过在香港的商业机构与郭鹤年合作经营食糖生意,并且委任其作为中国相机、颜料及电冰箱在马来西亚的总代理。
  1983年,郭鹤年与北京四季青公社、五矿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海淀区建起了中国内地首家香格里拉酒店——北京香格里拉。1985年11月,郭鹤年以私人企业家贸易代表团成员的身份,随马哈迪尔首相访问中国。不久,他在北京投资合作兴建耗资3亿美元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绝大多数外资因政治因素放缓投资中国,郭鹤年却反其道而行,在中国投下数以十亿计的巨资,使他成为马来西亚企业进军中国的开路先锋。
  1985年,马华控股有限公司向新加坡20家银行借款2000万美元,按照契约规定应在1987年1月偿还。但由于公司领导经营不善,到期竟无法偿还,面临着被有关方面接管的厄运。马华合作社握有马华控股公司的22000多万股股票,占缴足资本的30%。如果马华控股有限公司被接管,马华合作社便有灭顶之灾。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到马华公会的前途。
  就在生死存亡之际,马华公会领导经多次协商,最后决定进行全面改组,原有的10名董事统统辞职。马华公会总主席林良实亲自出马,邀请“糖王”郭鹤年、“橡胶大王”李华生、著名律师曾华英,以及玻璃市种植机构董事胡本金组成新董事部,郭鹤年任董事部主席。
  经过协商,4人董事部立刻筹款偿还了2000万美元的债务,马华控股有限公司得以存活。而他们4人没有一人进行新的个人投资人股或进行股权转让。此举纯粹是为了公众,为广大华商服务的。郭鹤年等人不计私利、力挽狂澜的举动博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与支持。
  1985年,马华公会总主席、马来西亚国会议员陈群川因不慎卷入与新加坡有关的经济案,被新加坡法院以唆使他人失信等15条罪状扣押候审。郭鹤年在了解真情后,独自负担巨额保释金,将陈群川保释出狱。这一举动又一次震动了当地社会,引起了广泛注目。
  1985年,亚洲管理学院与马来西亚银行公会主持的“十大企业家”评选活动,将代表企业界最高荣誉的“金字塔奖”颁与郭鹤年。在马来西亚,这个奖意味着非凡与惊人,他在公众的心目中俨然已是一位取得了杰出成就的国际性企业家。而因为他参与的这两件事都与马华公会有关,这也使他在当地广大的华人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今,郭鹤年已年过80,仍然担任马来西亚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及香港嘉里贸易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是旧社会的说法,现在,九十岁才是古来稀。人生一定要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