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怀揣新教育理想执着前行

2010-12-29 00:00:00刘之昆
中华儿女 2010年5期


  我一直在说,新教育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新教育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新教育是大家的,是每个需要新教育的孩子的。至于我,最多只是一个在时代急促的呼吸声中,大着胆子,跑出来喊了一嗓子的家伙。因为有孩子,因为有你们,我微弱的声音才能在中国教育的沉疴里激荡。
  2010年春之降临,与一年一度春天相约的“两会”如期召开,记者情不自禁又一次点开了朱永新的“博客”,目光久久注视那一行行熟悉的文字——
  2009,春天的约会之十四(3月13日):今天是两会的最后一天,也是我两会博客的最后一篇……?
  上午9点,在人民大会堂参加闭幕会。吴邦国委员长主持。先后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和其他一系列决议草案。委员长最后强调,“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希望大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大会在高唱国歌以后宣布结束。本来我们小组计划在天安门前和大会堂前集体合影,但在刺骨的寒风面前,大家还是选择躲进汽车。好在明年还有机会的。小组的全体同志不约而同地说:明年春天再约会!
  去年今日,已在全国政协担任多年常委的朱永新,随着职务身份由苏州市副市长调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其在“两会”中的角色也随之变为全国人大常委,或许是自感责任更为重大吧,朱永新在去年的两会上一共写了14篇博客,基本每天一篇,取总题目为“春天的约会”,他的博文既充满激情与文采,又从一个人大“新常委”的角度第一时间对两会随思随想,言简意赅,一时风靡网络,赢得广大网民、尤其是那些关心教育的年轻网民的青睐……
  记者有理由相信,今年两会,朱永新的博客一定会更加精彩!原因有二:一是他这个人大新常委随着进京工作一年后接触面更宽,思考的问题必定更多更深;二是就在本届两会召开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就教育问题在一月之内连开了五次座谈会,而朱永新,正是被邀请与总理面对面对话教育问题的参加者之一。
  
  高擎理想的旗帜,为的是我们的下一代
  
  检点中国自有孔夫子开门办学以来的历史,教育问题从来没有似现在这样成为全社会广议的话题。当教育已经同芸芸众生中每个人、每个家庭在当今社会中如何立足而息息相关时,教育还只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事么?
  “教育的问题很多,我们应该看到第一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全世界很少有民族能够像我们这样把教育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第二我们这个民族是非常勤奋的民族,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第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也有相对充裕的资金来义务办教育,这么好的基础应该对教育充满着信心。教育之所以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朱永新一谈起教育,一副宽大的近视镜片后的眼睛就会闪烁起睿智的光芒。从大学校门步入政坛,无论角色如何变化,职务几经升迁,但他本质上仍是个教师,或如他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我最感到自豪的是,这辈子都与我最热爱的教育有缘!”
  与教育结缘,是朱永新的毕生理想。这理想的最高境界,按朱永新的话说,却并非什么高难艰深的东西,实际上是一场让教育回归本质的革命!这场“革命”如果成功,朱永新心目中的教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教育应该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感觉到希望,领略到趣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这面理想的旗帜下,做学者的他多年来深刻反思着中国教育现状,坐拥书斋,著作等身,20多年来,在国内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400余篇,出版了多本论著。著有《朱永新教育文集》(十卷)、《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一次梦想的远征》、《回到教育原点》、《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新教育》等。2009年被评为“回响中国——2009年度教育风云人物“,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07年被评为第七届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
  同样,在理想的旗帜下,做官员的他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曾倡导并主抓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在全市扎扎实实推行过教育信息化行动、改造相对薄弱学校行动、扶贫帮困助学行动、培养名师名校长行动、推进外语教学行动和全面素质教育行动等被称为的6大行动计划。
  6大计划的推行和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朱永新作为学者和官员双重身份所带给他的特殊资源优势的体现。作为学者,他对中国当代教育方方面面的相关研究,早使他进入了卓有建树的精英行列;而作为官员,他能够坦荡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利,调动起自己的学术积累,为自己深爱的城市和深爱的教育事业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让自己的教育理想借助于部分行政力量,得以逐渐变为现实。
  其实,朱永新在教育领域扮演的角色还远不止这两个。在苏州他的课堂以外,他所在的政界以外,他还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他的“教育在线”网站,他的已经操持多年且影响越来越大的“新教育试验”,而这些,居然是没有任何“官费”投入的纯民间行为,这种对教育一往情深地倾情投入与个人化的“惨淡经营”,决非常人能做与愿做,朱永新却永远乐此不疲。无论教授、副市长、至今天的副主席,还是网主、“实验者”,为官为学的朱永新都有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多重角色之中,这根红线当然就是教育!
  
  对抗教育异化的实验,坚持就是胜利
  
  朱永新并非“新教育实验”的始作俑者。朱永新介绍说,旨在推动“人的教育”的新教育实验发轫于100年前的欧洲,一些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不满当时的教育,一边宣称要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和健康人格的人,一边相继创办了与这一价值取向相匹配的新式学校。于是,新教育运动在欧洲迅速发展,并有了它的国际组织。此后美国的杜威又对新教育实验进行了理论诠释。在中国,成长于安徽山村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曾将杜氏的新教育理论移植到中国早期的师范教育。接着,北大的蔡元培先生在大学教育领域也开始了进一步的身体力行。遗憾的是,战乱频仍,渐渐湮没了新教育实验在中国的践行和创新。而后来,苏联教育模式的引进,“考试教育”的繁荣,使得新教育实验渐成中国教育史上一抹依稀的记忆……
  在举国向现代化进军的世纪之交前后,中国学生人格扭曲的非正常现象,却在不断敲打着亢奋于“GDP梦想”中的国人。一个个青少年道德危机的个案,让教育专家们一次次忆起爱因斯坦在著名的《教育声明》中说过的话:他必须获得鲜明的辨别力,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道德上的善,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良好教育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痛感人文精神远离教育的惨淡现实,朱永新决意要复兴“新教育实验”。2002年9月,新教育首家实验基地在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挂牌。身为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原本可以调动各种资源,开拓他的新教育实验,但耐人寻味的是,他却别辟蹊径——选择了借助民间力量做课题的方式进行。
  相对于现行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埋头“奥数”,学的东西大部分却是将来没用的东西,而作为“人”而存在的技能,如沟通、交流、表达、交往、合作的要素在教育中却没有地位的“应试教育”,所谓新教育实验无疑对前者是一种反动。朱永新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场实验让教育回归它的本来面目:让人活得更有尊严,并走向崇高。为此,朱永新赋予他的“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追求目标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价值取向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相信教师和学生无限的潜能,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或许是中国教育确乎需要大变革了,或许是与朱永新持同感的有识之士越来越多,总之,他的知音不少。有人说,中国教育积弊重重,不是大家视而不见,而是找不到出力气的方式,缺乏一个组织或一个灵魂人物的引领。理想主义者朱永新的振臂一呼,正是适逢其时。如果“玉峰学校”算是新教育实验播下的第一粒种子,那么截止现在,这第一点星火已成燎原之势,很快波及全国,山东、广东、浙江、福建、黑龙江、吉林、上海等省市的一大批老师主动加入实验的大军,从2002年到现在,他与志愿者在民间推行“新教育实验”,营造书香校园。现在全国有20多个实验区100多万学生,千千万万的师生开始将“新教育”理想具体化、系列化。
  而由他主持的“教育在线”网站,在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已成为无数教师和学子们的精神家园,散居于中国各个角落里叹息着中国人文教育缺失的大批理想主义者,通过“教育在线”自发聚合在一起,为推进这场实验无私贡献着聪明才智。这里没有报酬,有的只是一群群热衷教育改革的“志愿者”!按朱永新的话说,眼下的“教育在线”,已然是一所虚拟的师范大学了……
  
  在播种理想的路上蹒跚前行
  
  希望在明天
  一年以前,朱永新来到北京,做起了“京官”,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专职副主席。他在每年“两会”上的身份,也随之转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做起了人大常委。这为他向着心中那份神圣庄严的理想前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在政协做常委时,他就是一个出了名的“提案专家”,每年上报的提案平均不下10多份,现在进入立法机关,他建言献策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为此,他忙得更加不亦乐乎。
  作为一个新教育改革的发起人,有些人叫好,也有些人说他是教育疯子,讽刺他在建一座教育的乌托邦王国。但朱永新断然说:“我不是乌托邦主义者,更谈不上搞乌托邦教育,我不过是身体力行地尝试建立更满意的、品质更高的教育试点,只不过想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2009年岁末之际,朱永新被一批由网络媒体和半官方或纯民间的组织发起评为“回响中国”年度致敬之教育风云人物,这让朱永新有了一种别样的感动,他很珍惜这次的激励,因为这是一种来自纯民间的力量,一种草根的力量,不能不让他联想到诸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样的命题。
  也就在去年的最后一天,朱永新满怀激情,通过网站深夜给他的新教育团队写新年祝词:
  “我们每一个对新教育怀有宗教般情怀的人们,以堂吉诃德的勇气,将苏南一隅的点点星火,欢愉地散遍广袤的天南地北,以西西弗的坚硬,将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柔软地植入未来的中国心灵。我一直在说,新教育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新教育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新教育是大家的,是每个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的。至于我,最多只是一个在时代急促的呼吸声中,大着胆子,跑出来喊了一嗓子的家伙。因为有孩子,因为有你们,我微弱的声音才能在中国教育的沉疴里激荡。”
  从某种意义上说,朱永新们的“实验”既是一种理想主义色彩极浓的行动,也是一种带有几许悲壮色彩的“抗衡”。因为,在教育现代化进行了100年后,在近20年教育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居然还要反思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样的教育可以兴国?什么才是好的教育?作为学者的朱永新,虽然早已是著作等身,名闻遐迩,但却并不满足于坐而论道,而是高举着理想之旗,在行动力困乏的当下,仍然要义无反顾地“蹒跚前行”,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最起码,对当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无疑是一面镜子式的昭示。
  事实上,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不是当年鲁迅先生笔下的战士“荷戟独彷徨”,而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新教育的队伍中来,这其中有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批关心和支持教育的人,包括越来越多的实业家。我们不能肯定新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一定会如何结出硕果,不能肯定美好的理想一定会有美好的现实,但是,作为中国教育的可敬的追梦者,朱永新和他的团队仍然执著地期待着——
  
  风雨过后会有彩虹,耕耘之后会桃李满园,他们的理想终会实现……
  
  简历:朱永新,男,1958年8月生,江苏大丰人,1976年5月参加工作,1988年4月参加民进,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改革发起人。现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曾任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民进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常委,民进六届、七届苏州市委副主委;全国青联委员,苏州市青联副主席,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等多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