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参与起草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提案,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履行好一个环保工作者和政协委员应尽的职责。每年的环保提案都牵动着我的心,也时时刻刻提醒着我所担负的历史责任。
《中华儿女》:根据我们看到的数据,2006年以来,全国政协每年有关环保的提案占到提案总量的3-4成,而胡锦涛总书记在近期的讲话中提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作为环保界别的政协委员,请您谈谈环保工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吴晓青: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2月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点工作。我认为做好环保工作,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环保工作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协委员们在历届政协提案中建言献策的思路与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是高度一致的。
在环保部门的具体的工作中,我们按照中央要求,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环保事业的机遇,着力做了以下几件事。一是全力为保增长调结构大局服好务。对符合中央政策要求和环保准入规定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灾后重建等项目加快审批进度。采取分类评估、分级审查等措施,明确中央和地方的审批权限,规范和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二是高度重视防止已经取得的环保成果出现反弹。及时开展建设项目专项检查,现场检查23个省(区、市)的313家企业,对存在环境违法问题的62家企业作出严肃处理。开展高污染行业专项执法活动,集中对2008年7月以来开工建设和投运的项目进行检查,查处未批先建项目1824个、未落实“三同时”(“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要求的项目3167个,并督促整改到位。三是从严控制“两高一资” (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2009年,环境保护部共对不符合要求的总投资1873.6亿元的49个项目作出退回报告书、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等决定。四是有序推进规划环评。抓住《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出台契机,完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将区域规划环评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环评文件的前提。全面启动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及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战略环评。
《中华儿女》:在“十一五”的过程中,我们做了哪些基础性的工作?在环保领域,我们还存在哪些具体问题呢?
吴晓青:近期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评估结果表明,各地区、各部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推动环境质量改善。治污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首次达到进度要求,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主要规划目标有望首次如期实现,是截至目前执行得最好的一个五年环保规划。
在环保基础性工作方面,这几年来重点推进了全国污染源普查、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和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首先是全国污染源普查顺利完成。历时三年多,全国共组织动员57万多人,调查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普查对象592万多个,全面掌握了我国污染源排放的基本情况,建立了污染源信息数据库,查清了主要污染物产生、处理和排放情况,掌握了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情况,摸清了有毒有害污染物区域分布。普查主要成果已经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向社会发布。
其次是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完成既定任务。形成了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对当前环境形势、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准确、揭示透彻,提出的对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是提出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
第三是水专项工作也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设立的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到2020年,各不同流域示范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并为推动经济和技术上可行的流域整治提供科技支撑。水专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领域规格最高、投入最大、人员最多的一次科技攻关活动。在国家和各地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在全国近万名环境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水专项已经顺利启动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目前,所有项目和课题立项论证工作基本完成,启动了32个项目,230个课题,占“十一五”拟启动课题的96.6%。大部分示范工程、配套工程和配套经费得到落实,部分项目和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环境污染仍然较重。虽然局部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环境污染的趋势总体上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污染减排压力有增无减。随着经济回升势头更加强劲,产能释放更加明显,污染物产生量会有所增加,甚至一些已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和企业可能死灰复燃。三是潜在的环境问题不断显现。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开始显现,大城市和城市群灰霾天气等新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突发环境事件正处于高发期,一些重特大环境事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四是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相对滞后。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和运行有待继续加强,环境监管等能力建设不能适应环保任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