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民生的早春

2010-12-29 00:00:00
中华儿女 2010年5期


  医改,教改,房改,2009年这三大领域无一寂寞,各自演绎了不同寻常的篇章:以撼动高考指挥棒为出发点的教育改革在争议声中谨慎前行;酝酿多年的新医改方案在千呼万唤中破茧而出;而缔造了历史记录的房价则在人们困惑的眼神中“一路高歌”。教育、医疗、住房,民生三大难题,经历风云变幻的2009,人们怀揣期待开始畅想明天。
  新农保试点启动实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养老和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办法陆续出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再次上调……2009年,我国民生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老百姓得到一系列“民生红包”。
  2009年12月7日,为时三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此次会议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内需、增消费、调结构等攸关中国民生增长的问题上,着墨之多,措施之新,地位之重,决心之大,均属近年来罕见。
  会议将收入分配改革视为提高居民消费的关键,提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对民众关注的焦点——全国房价疯涨这一问题,提出两点:一是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二是要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医疗卫生领域方面,新医改方案规划在今后三年内,各级财政将新增投入8500亿元,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重点,着力推进包括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在内的五项改革。此外,会议着重指出,2010年社会保障制度将更加完善,就业政策会更加积极,教育文化事业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民生是发展之本,在金融危机中“保增长”,归根结底是“保民生”,新的一年将见证落实改革举措的实际效果,2010年伊始,一些重量级民生新政不断崭露,从强农惠农、增加劳动者劳动报酬、加强困难群众救助、调整楼市政策、养老保险无障碍转移等一系列信息。
  我们由此相信:2010年将又是一个“民生年”。
  我们有着诸多期待: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民生领域得到更好体现,扩大消费的各类举措也将建立在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基础之上;就业之路更广,社会保障更牢,扶贫力度更大,分配更加公平;物价保持稳定,住房、看病、上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袁贵仁:让2010成为教育改革年
  
  记者:能否谈一下201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
  袁贵仁:2010年,我们要以研究制定和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以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工作方针,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记者:2010年教改的重点是什么?
  袁贵仁:2010年教育工作的四个重点:第一,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把学校作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共设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第二,更加积极主动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坚持改革,加快改革,突破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鼓励和支持各地根据国家制定的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开展教育改革试点;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成立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综合改革办公室,使改革工作可执行、可检查、可评估。第三,更加积极主动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办好事办实事。要大力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切实抓出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第四,更加积极主动抓紧抓实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任务。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抓紧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抓好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估。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使2010年成为教育改革年。
  
  贺铿:房价泡沫不能一概而论
  
  记者:目前对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有争议,您怎么看?
  贺铿:泡沫化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我的观点是一线城市是肯定有泡沫的,像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深圳、广州。至于说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基本上没有泡沫。最近的情况是蔓延到了一些二线城市,有的城市房价涨得比较快,因此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中央已经看到这个问题,所以要遏制房价。
  记者:那么您觉得近期对房地产的一些政策调整会有作用吗?
  贺铿:肯定会有作用。可能不少人对政策的力度不是很满意,但是现在只能“微调”,不能戛然而止。房地产市场现在已经处于两难境地,如果你一下子调整的话,等于我们的泡沫就穿了,那是非常危险的。泡沫需要慢慢地消除,不能指望一天两天解决所有问题。那么这些微调的措施行不行呢,我个人觉得还是可以的。
  贺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
  
  陈竺:医改挑战严峻
  
  记者:医改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陈竺:首先,医疗资源配置还是很不合理,就是过多地集中在大城市,过多地集中在大型医疗机构。我讲的是优质医疗资源。其次是在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基层的医疗卫生人员以及公共卫生的相关人员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第三,我想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就是大型医疗机构的改革,特别是如何改变我们国家现在的所谓以药补医的运行机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挑战。
  记者:其中最重要的挑战是什么?
  陈竺:最重要的挑战还是在于一些地方对于卫生事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重视不够,传统的观念认为卫生就是一种消耗性的社会支出,而没有把它看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投资之一。
  记者:政府对下一步医改有着怎样的思路?
  陈竺:改革首先就要转变政府的观念,体现政府的责任,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我想我们是需要勇气的,领导人已经下了最大的决心,但是卫生系统作为医改的主力军也必须有勇气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地缓解和逐步地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样一个伟大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