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

2010-12-29 00:00:00
中华儿女 2010年5期


  2009年初,中国的“保八”宣言在当时一片哀鸿的世界经济中看起来像个“另类”;然而,年终中国经济的“V型”反转却令世界震撼。这就是2009——大变局之年。亦因此,“中国工人”成为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度人物榜单上唯一的入选群体。《时代》的评价说,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时光进入2010年,中国经济依旧春意盎然,实践证明,“四万亿”成为世界经济严冬中的一把火,将中国经济带入了春天。这项投资计划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为中国经济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助推中国经济实现“V型”反转,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重大成就。
  四万亿投资规模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其出手之快,出拳之重,出击之准,让全球感觉到了中国政府救市的决心。这是一剂猛药,但绝不是“虎狼之药”,并不是对经济发展形势的过度反应,而是根据经济发展形势需要作出的必要举措,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序幕。
  这是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相结合的一揽子计划,是调整振兴产业和加强科技支撑的一揽子计划,是改革创新和实现新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是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保障的一揽子计划。实践表明,这一揽子计划不但使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而且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四万亿政策是“一扩一促”的重要举措,从促进内需的10项政策看,集中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灾后重建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应该说四万亿的投资重在当前,着眼长远,注重投资和消费两方面的作用,火候掌握恰到好处,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政府力挽狂澜的勇气和决心,并重新认识了中国的潜能和实力。
  在这个“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特殊时期,面对来自经济转型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的最严峻考验,如此宏大的投资畅想,支撑起中华民族携手共御危机、最终闯过难关的信念。经历危机洗礼后的中国经济变得更加强大,危机带来的压力推动了各项重大改革,危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契机。
  
  樊纲:四万亿让中国一枝独秀
  
  理论上说,政府投资是为了撬动杠杆,带动很多其他投资。但在现实中,带动投资实现的长度,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现在政府投资了,要修铁路、地铁、农村水利设施,这些需求第一步下去,需要相当长一个时期,比如四个月、六个月、八个月。存货消化到一定程度以后,企业才会开始扩大生产,之后才有点对原材料的需求,然后再过一段时间,过剩的生产能力逐步用起来。到一定程度,大家一看还可持续,才开始增加扩大企业生产能力的投资。
  现在对世界经济前景争论最大的问题,是世界经济危机多久才能走出困境。我个人一直比较欣赏居中一些的观点,我认为,美国、欧洲、日本世界三大经济体,今后两三年低迷、负增长、零增长都是有可能的
  三大经济体加在一起,可能会有一两年2-3%的负增长,再有一两年的零增长,是我们需要做好思想准备的。外部条件不好,就需要我们的政策力度到位,把下滑的趋势打断。我们要去调整、去改革、去增加国内消费,但不是说光做这件事情就完了,还要做别的。
  我个人还是相对乐观的。相比之下,中国还是世界上好的经济体之一。而且,我说“之一”的时候都想不出“之二”是谁。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通过政策的调整,我们能够最早走出低谷,最早完成调整。
  樊纲,社科院研究员、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刘迎秋:经济回暖后的发展方向
  结构调整不仅是指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是指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等方方面面的调整。必须看到,调整必须付出代价。不仅老百姓要有付出代价的准备,企业也要有付出代价的准备,政府尤其需要有付出代价的准备。
  比如四万亿政府刺激经济计划,开始时重点投向国有部门为主体的“铁、公、基”等基础产业是对的,但是,一旦经济回升转暖,进一步向前发展,就需要考虑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不能忽视基础产业,但必须考虑加大向非基础产业和非国有企业投资的力度。
  政府要付出的一个重要代价,就是要逐渐从生产性投资领域退出,逐渐转向通过财政投资支持和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成长上来。这也就是说,政府的财力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更多地直接用于“铁、公、基”,而是更多地用于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除此以外,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尽可能通过财政的再分配功能,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把更多的财政收入用在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等方面来。付出这个代价,不在于政府花了多少钱,而在于政府必须准备更多地从直接投资领域转向公共服务领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