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日17时,海拉尔边检站24小时服务热线接到求助电话:在即将抵达的入境飞机上有一名受伤的中国旅游团成员,急需接受进一步治疗,该旅客年纪较大,希望边检站在为其办理入境手续时给予便利。了解情况后,现场带班领导立即启动紧急救助预案,简化手续,登机进行人证对照,同时与口岸联检部门进行协调,帮助伤者快速通关。17时30分,飞机抵达停机坪,等候在此的检查员第一时间登机检查。仅用2分钟便为旅客办理完毕所有入境手续。由于飞机过道狭窄无法使用担架,官兵们就用被单将受伤的老人小心翼翼地抬下飞机,送上了救护车。
“让每一位出入境旅客都满意”,这是写在海拉尔边防检查站每一名官兵心灵扉页上的格言。“有困难找边检”,这是出入境旅客发自内心的感慨。在海拉尔边防检查站,有这样一群年轻而优秀的边检官兵,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收获着希望。
通关前沿的闪耀明星——李秀光
李秀光,执勤业务一科科长,副团职中级检查员,武警中校警衔,曾荣立三等功1次,嘉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次。
2007年,公安部边防局党委提出了“提高边检服务水平”这一重要举措,要求全国边防检查机关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提高服务水平为中心,坚持通关效率,坚持严密管控),做到“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打铁还需自身硬”。李秀光作为业务科长,深知责任重大。他首先进行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不断学习钻研本职工作,拓宽和提高业务、法律、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技能,准确掌握了提高边检服务水平工作的根本要求和内容实质。为了提高全站所有检查员的执法水平和服务能力,他又带队到满洲里边检站进行观摩学习。归队后,在总结经验、推广兄弟单位好做法的同时,结合实际,组织检查员进行了一系列专项培训。
为了全面提高通关效率,李秀光带领业务一科以“服务专业化、礼仪职业化、监督常态化和培训实战化”为原则,对检查员进行了全面的边检业务技能培训。把每个工作日分成8个时段,分别进行卡片录入、案件办理、证件鉴别、规范执勤礼仪、五笔字型练习、应用梅沙系统、常遇问题处置、常用外语对话等8个培训板块的训练,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每周一考,巩固学习成果。对照部局礼仪规范示范片,分解量化各项指标,规范官兵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表情神态、接递证件、加盖验讫章、执勤用语、引导手势等细节。同时聘请专家教授讲授礼仪知识,在全体执勤人员中抓养成,促定式。无论是执勤还是执法,他在对自身严格要求的同时,努力提高全科人员的执勤执法能力。他始终坚持做到,在执法思想上突出“情”字,对口岸群众有深厚的感情;在执法态度上突出“礼”字,对违法人员礼貌在先,文明执法;在执法过程中突出“教”字,对违法人员坚持教育和处罚相结合;在执法处罚上突出“公”字,对各种违法人员和违法行为一视同仁、不偏不袒;在执法方式上突出“活”字,针对不同对象、不同行为采取不同的执法方式。
2009年2月,李秀光做客呼伦贝尔市人民广播电台行风热线直播栏目,主动为出入境人员讲解出入境常识、法规和相关注意事项。通过近些年来的努力,海拉尔边检站出入境旅客满意率达到99%以上。
不让须眉的巾帼卫士——刘坤
刘坤,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正营职,武警少校警衔,曾荣立三等功4次,被评为内蒙古边防总队优秀共产党员1次,内蒙古自治区三八红旗手1次,多次被评为优秀警官。
由于站里编制少,刘坤多年来一直负责组织、干部、纪检和宣传等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但是她一直勤勤恳恳做事,扎扎实实工作。在担任政工干事开展双拥共建工作时,她本着一切为了军民和谐的原则,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调研,确定了一户十分困难的家庭作为站里的帮扶对象。帮扶对象的家里只有一个年迈的老人照顾两个辍学的孩子,靠低保维持生活。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她及时向站领导进行汇报,并在站里进行集资捐款。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后,她又开始为两个孩子找工作而奔波,时常是吃不上饭、周末也休息不上,但她没有任何怨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努力下,终于为两个孩子找到了工作,让这个家庭有了一些收入。老人得知这些情况后,拉着她的手泣不成声,而她却安慰老人说:“大妈,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们,只要你们的日子好起来了,我们全站官兵都为你们家高兴。”最后,当老人到站里表达感谢时,站领导才知道其中的实情。
刘坤的事迹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2008年7月,为了进一步开展好扶贫帮困活动,她多方调研,在该站成立了扶贫帮困基金,继续资助两名家庭困难、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不但在经济上帮助他们,更在心理上关爱他们,让他们得到社会的支持。
后勤战线的得力管家——陈涛
陈涛,综合办公室助理会计师,专业技术九级,武警中校警衔,曾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嘉奖4次,多次被内蒙古边防总队和站机关评为优秀警官和先进个人。
陈涛总是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为加强部队自动化办公水平,加快该站自动化办公进程,他经常协调口岸办、政府等单位,主动争取经费,同时压缩机关经费开支,把经费关口前移,为业务科、口岸一线和办公室均配备了微机,提前完成了总队要求的一人一机的信息化建设责任目标。他积极向站党委建言,搜集多方政策和理论依据,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工作经验,公开招投标,成功完成了机场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实现了价钱最低、性能最好、效益最高的目标。二是该下拨基层的经费一分也不克扣。他说基层是军队战斗力的基础,也是财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拨基层的经费,他从来坚持一项也不截留,一分也不克扣,确保按时足额到位。工作中他也是坚持做到基层第一,基层的事情先办、基层的问题先解决、基层的建设水平先提高。三是不该办的事坚决不办。陈涛从不拨关系钱、不报人情账,结算报销时凡是违背制度规定的事,他坚决不干。多年来他从没有混淆工作与人情,有许多想多报点票据被他一口回绝的;有报销票据不符合规定被他退回的。他凭着生就的“犟”劲,严格制度、大胆管理,被官兵们称为“犟助理”。
陈涛同时担任着营房助理一职。为保证新建办公楼工程质量,他经常深入工程施工现场,积极与承包方沟通和协商,并凭着多年后勤工作经验,严格把好工程预算及质量关。建筑商和装修商经常因为材料问题找他协商,有些更是通过托关系、送礼希望他在某些方面能够“高抬贵手”,可他就像一块“石头”一样,面对诱惑不动摇,用他的话说:“干一天就要干好一天,要对得起组织,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为别的,只是为大家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通过他的多方努力,官兵们如期迁入了新建办公楼!
检查现场的文明使者——海日罕
海日罕,执勤业务一科副科长,副营职,武警上尉警衔,曾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1次。嘉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次,优秀警官2次。
海日罕经常提醒自己,必须时刻把出入境旅客的合法权益和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竭尽全力为旅客做好事、办实事。她要求自己和每一名检查员在检查验证和给予旅客帮助时送上自己最美的微笑,“请”字开头,“谢”字结尾,将出入境旅客检查规范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教育每一名检查员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由被动地给予旅客帮助变为更加热情地为旅客服务,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打造了检查员的良好形象,提高了通关速度,消除了事故隐患。
2009年11月25日,受大雾天气影响,海拉尔国际机场被迫关闭,CA917次国际航班延误出港达30小时。面对突发事件,海日罕带领业务一科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现场执勤人员的温馨服务得到了滞留旅客和机组人员的广泛赞誉。
海日罕带领现场执勤人员仔细排查旅客情况,及时疏导安抚了5名情绪异常的旅客。并对现场两名心脏病、高血压患者进行靠前服务,询问身体状况,提供现场医药保障,尽可能满足旅客的合理要求。同时,为旅客进行了预录预检,提前做好通关查验准备。航班临时取消,机组人员反映,现场出单不便,手续繁杂,担心再次起航时无法重新改签各项手续。海日罕积极联系协调口岸各联检单位,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为机组员工开“绿灯”,简化了部分通关手续,消除了机组人员的后顾之忧。考虑到滞留机场的部分旅客行李物品较多,不方便托管拉运,他们就将现场储物室设置为临时行李托管处,做好交接登记等手续,并指定专人24小时负责看管,让旅客多了一份“放心”。为了缓解旅客的紧张情绪,海日罕和其他执勤人员一起为旅客送去热水,冲泡碗面,心细的她还为滞留现场的小朋友送去糖果和漫画书。一位浙江籍旅客说:“现在,你们边检的服务真像冬日暖阳一样,候机厅虽冷,但我们的心里却是暖暖的。”
检查现场的她是出入境人员的贴心人,日常生活中的她是贫困学生的好阿姨。自2008年开始,海拉尔边检站成立了“‘扶困助学’基金”,专门用于帮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孩子们,资助他们完成学业。海日罕带领业务一科的女检查员与驻地一名聋哑女童孙雪莹建立起了帮扶对子。她经常组织科里人员看望小雪莹,每逢开学都为她送去学费,购买学习、生活用品,并自己掏钱给小雪莹购买书籍和玩具,为她辅导功课,鼓励她要树立起信心,不被生活的不幸压倒。现在的小雪莹在边检阿姨的资助下,一扫往日的阴霾,久违的微笑又绽放在小女孩的脸上。
验证岗位的业务尖兵——霍艳辉
霍艳辉,执勤业务一科检查员,副连职,武警中尉警衔,曾荣立三等功1次,多次受到嘉奖,被评为优秀警官1次,优秀共产党员1次,提高边检服务水平先进个人1次。
说起霍艳辉,就能与一连串的数字联系起来,五笔打字每分钟130多字,卡片每分钟录入20张以上,每次业务考核成绩都在95分以上,工作5年来共检查出入境人员8853人次,航班1000余架次。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面对从未接触的边防检查工作,她积极向老检查员学习,把每位检查员看作自己的老师,遇有问题及时向他人请教。在梅沙系统启用前使用3.1版边防检查信息系统时,为了保证后台布控信息的录入需要,认真练习五笔打字,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便能快速录入布控信息。额布都格口岸开关期间,为了确保布控信息第一时间传至口岸一线,与业务科几名同志每晚工作至深夜,将布控文电及时发送至额布都格口岸,保证了查控的工作顺利开展。不管前一夜工作到几点,第二天都正常上班,继续进行其他工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此外,她还自学了边防检查信息系统单机版的安装与布控数据的导入,开关前加班加点完成系统的安装与数据导入,出色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2007年初,霍艳辉自学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了计算机二级证书。年内,受站领导指派赴天津参加API(出入境旅客预检预录)系统安装培训班,由于API系统的安装与梅沙系统息息相关,但她从未参加过梅沙系统技术培训,在短时间内安装成功API对她来说是一种挑战。她凭借自身的技术知识,并通过电话向各总队精通梅沙系统的技术人员多次请教,每日早出晚归,终于按时完成了API系统的安装任务。
自“提高边检服务水平”工作开展以来,她一直在为怎样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而绞尽脑汁。口岸现场的硬件设施和办公条件相对大型口岸来讲比较落后,她就从自身出发,苦练各项业务技能,让自己的打字速度再快一点,卡片录入的再多一点,外语口语交流更流畅一点,执勤手势更规范一点。为了使自己的笑容看起来更加自然、亲切,她一有空闲就对着镜子练习,她坚信:微笑是最柔情的暖风,是最优美的语言,是最温暖的关怀,是最动听的旋律。无论是面对刚刚学步的小孩、还是年过七旬的老人,无论是看到数着钱的老板、还是埋头干活的打工仔,她都会以发自内心的微笑为出入境旅客提供优质,从不将个人情绪带到检查台上,切实做到了用微笑迎送每名出入境旅客,让大家感到如沐春风的清爽!
宣传阵地的中坚力量——李光
李光,信息中心主任,副营职,武警上尉警衔。分别于2006年、2007年、2008年被内蒙古边防总队评为“优秀新闻宣传干事”。2003年、2009年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在别人眼里,宣传干事是个不起眼的岗位,也不易干出成绩,李光却一干就是5年。期间,科室有转岗的,有立功受奖的,而他对自己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情有独钟。他精心策划、密切通联,使新闻宣传工作年年上台阶,年年新进步。2006年,反映边检官兵服务水平的新闻《限时服务畅通关》在中央电视台七套播出,实现了边检站中央电视台“零刊稿”的历史;2007年,反映边检官兵处突备勤的稿件《海拉尔边检站严岗备勤迎奥运》被人民日报采用,实现了边检站上大报的工作目标;2008年,摄影作品《服务残奥会》被人民公安报一版采用,稿件《海拉尔边检站服务奥运受赞扬》被人民日报采用,稿件《海拉尔边检站全力做好奥运安保工作》分别被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采用,新闻宣传工作取得新突破;2009年,稿件《内蒙古1.7亿元改善基层官兵条件》被人民公安报头版采用,实现了边检站上头版的工作目标。可以说5年来,边检站新闻宣传工作实现了走进总队同类单位前列,实现了“上大报、上大台、上头版”的工作目标,不仅提高了边检官兵的知名度,还扩大了海拉尔边检站的影响力。
从事宣传工作以后,李光对照责任目标,认真梳理工作思路,结合单位实际,量化、细化了《新闻宣传工作方案》,明确了宣传工作走进同类单位前列的工作目标,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总结。他精心策划宣传报道选题,以及时、贴近、鲜活的策划来赢得报道先机,打出自己的“拳头产品”。2008年8月7日,参加北京奥运会的俄罗斯国家射箭队和部队体育官员经海拉尔口岸转机前往北京,边检官兵优质服务受到赞扬。李光充分抓住这一报道先机,及时发出《海拉尔边检站服务奥运会大家庭成员》新闻通稿,分别被《人民公安报》《内蒙古日报》《呼伦贝尔日报》一版采用,同时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体育等国内知名网站纷纷转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宣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