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芃芃 随心驰方寸 倾心传艺魂

2010-12-29 00:00:00孙聚成
中华儿女 2010年23期


  上海世博会缓缓谢幕,许多经典瞬间依然令人难忘。当在上海世博会世博文化中心举办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艺术精品展”精彩揭幕,骆芃芃身着黑色中式礼服,走入人们的视野,并郑重宣布:篆刻艺术家为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区现场募捐开始……募捐活动将一直持续到展览结束,所有募集到的作品转交中华慈善总会,以拍卖变现的方式,最终将所有的善款捐至灾区。伴随她饱含真情的话语,上百位艺术家的踊跃捐赠。激起了现场嘉宾和观众强烈的共鸣和经久不息的掌声。
  
  圆梦人生,从“心性”创作到“心血”创业
  
  “篆刻艺术伴随千年中国文化走来,但与主流艺术形式相比曾经被边缘化,而使这项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没有在理论、技法、文化等方面得到传承与发扬,众多篆刻艺术家和海内外篆刻爱好者对篆刻艺术的交流,一直仅停留在民间……”采访起初,骆芃芃惋惜而略表激动的神情,顿让人了悟她日夜心系何事,促使人不禁探究她随心驰方寸,倾心传艺魂的艺术人生。
  1980年,骆芃芃成为荣宝斋最年轻的篆刻艺术家。在象征国家艺术“重镇”的荣宝斋,骆芃芃以印文结体布局疏密自然,运刀使刃稳健沉着,印文舒展挺拔,浑厚大气的艺术风格,被赠予“神刀女”称号,获得了来自日本、欧洲等篆刻爱好者的厚爱。每天数十方印的订单,使骆芃芃不仅为国家创外汇,更向慕名而来的国外访者呈现了中国的篆刻技艺,从他们如获至宝的眼神中看得出,每一方印都是骆芃芃带给他们最珍贵的中国印象。方寸之间有乾坤,骆芃芃以“心性”之道,习法篆刻艺术之作。
  上世纪80年代初,“出国梦”成了中国艺术界的热门话题,如同一块巨大的磁铁让人们难以抗拒,荣宝斋居然一时之间也只剩两人。此时,骆芃芃依然笃信篆刻艺术源于中国,篆刻艺术也必将会流淌着中国的血脉传承光大,于是,她谢绝了国外友人的热情邀请。可是当时,在“六四风波”阴霾的笼罩下,荣宝斋宾客纷至沓来的忙碌与繁荣已荡然无存。热烈与清冷,让骆芃芃有了一段回归自我内心深处的思考:一个只顾自身名誉与利益的自了汉,即使在现世中拥有了他渴望得到的一切光环,也不会成为艺术大师,更不可能载入史册。只有树立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舍我其谁的使命,才能真正将艺术家的视野和胸怀融入历史。
  2006年6月16日,我国唯一一家以研究和创作篆刻艺术为核心的国家院体机构——中国篆刻艺术院成立,骆芃芃担任中国篆刻艺水院常务副院长。从此,篆刻艺术作为一门系统、独立的学科体系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篆刻院的创业历程在骆芃芃的率领下也掀开了历史性的第一页。在骆芃芃的积极倡导下,由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韩天衡、常务副院长骆芃芃等艺术家任导师、旨在培养国内外一流的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理论家和创作大师的全国第一个篆刻艺术研究生班创办,骆芃芃招收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篆刻艺术硕士研究生,目前,研究生已顺利毕业,为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感动自己,不断超越自我的每一时刻
  
  有人说艺术是一种感觉,但骆芃芃对于篆刻艺术,已把她的生命、悟性、韧劲都融入其中。
  2006年2月,应国际奥委会之邀,骆芃芃率代表团在意大利都灵举办“中国印文化艺术主题展”。展览首次根据篆刻艺术的文化表现形式提出了“印文化”的概念,开创了以“印文化”为主题的海外展览先河。
  2008年8月,骆芃芃总策划的“金石永寿——中国寿山石篆刻艺术展”,以融合诗、书、画、印以及茶香、琴韵的艺术展览新范式,在国家大剧院现代艺术馆隆重启幕。展览第一次将素有“国石”之称的寿山石作为篆刻艺术展的特定载体,并由海内外老中青三代篆刻aDZ4UiJE4MvMWUbRgT9m2A==家集体创作中国国学经典《论语》、《道德经》警句,开创了中国篆刻史的先河,创下了同类展览参展人数的最高记录。如若没有对中国几千年文明史所积淀的博爱之心,没有对代表中国贤之上的孔子、老子以史为师的深切感悟,怎能将“印文化”丰富到一种极致?
  2009年10月,“江山多娇一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篆刻岂术精品展”是骆芃芃策划的又一力作。融天,地、人文,历史、艺术与自然环境于一身,将中国篆刻艺术与古典王府建筑、宫廷园林完美地结合,让参观者领略篆刻艺术天合之作般的气势,感受“印文化”心通天地、合于自然的艺术魅力。
  2008年9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以“共同申报单位”的名义将“中国篆刻艺术”作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向联合国申报。骆芃芃是申报负责人,从成立申遗委员会、撰写申报文本、搜集照片材料、撰写申报片脚本及摄制,到通联全国各篆刻团体、个人取得对篆刻申遗的认同和书面承诺、论证申报资料等一系列事项的诸多环节,都由骆芃芃整体策划和最后落实。连续4天4夜在办公室未合眼的骆芃芃,完全把自己融入成为其中的一个音符,一个字母,一个终生无悔的心愿。2009年10月1日清晨,正当举国上下沉浸在欢度“国庆”60周年的喜悦之中时,从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传来了中国篆刻艺术从此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喜讯!骆芃芃将自己对篆刻艺术的心智和感悟,以维美、雄浑的中国元素给予了完美的展示!
  2010年8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艺术精品展”在上海世博会世博文化中心举办。骆芃芃作为此次精品展的总创意和总策划人,她要以此为契机,让篆刻艺术从世博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瞩目篆刻艺术!
  
  守望篆刻,29年奠定世人瞩目的更高起点
  
  29年岁月点滴流转,当骆芃芃再次带队来到日本作艺术交流发言时,注视台下那些伴随篆刻艺术一路走来的朋友们,岁月的游丝已挂满眼角,脸上的笑容依旧真挚灿烂。他们是骆艽艽“守望篆刻”艺术的见证者,看到她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光彩亮丽的人生:1994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和平与文化”荣誉证书;2008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2009年,骆芃芃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暨文博事业杰出人物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骆芃芃的书法及篆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台湾鸿禧美术馆、俄罗斯大使馆等多家单位收藏。由骆艽艽主编的《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作品集》被称为“篆刻界的圣经”。骆芃芃统领中国篆刻这种举重若轻的大气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种沉淀,需要一种胆识,更需要一种超然于万物之上的豁达。
  当人们纷纷追问骆艽艽成功的秘诀时,骆芃芃也不得不抬起头来,擦擦汗看看天,琢磨琢磨何为成功之道。最终她发现还是没有找到成功的捷径,在她的眼中成功也根本没有捷径。如果她现在的事业称得上成功,骆芃芃始终坚信:一个人一定要确立一个可以追求一辈子的目标,才不会在意一时的成败,才不会迷失,才不会放弃。篆刻是骆芃芃一生中从未离开过的事业,相对于骆芃芃所承载的期望和使命,这29年也许是一个更高的起点……
  “生命的延续有多种方式,最完美的方式应该是思想和精神的永存。”正如骆芃芃所说的:“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到,篆刻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有多少事,隋缠身,无论有多久没有去触碰它,我心里最惦记、最能守得住的依然是我的艺术。”
  
  对话骆芄芄
  
  从骆芃芃对篆刻艺术寄予的真情与合我其谁的使命感中,人们看到中国篆刻艺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更加感受到篆刻艺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艺术情怀。
  《中华儿女》: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成立4年以来,成功举办了“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日本大阪国立美术馆展”、“金石永寿——中国寿山石篆刻艺术展·国家大剧院展”和“江山多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篆刻艺术精品展”等大型篆刻艺术展,在业界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篆刻艺术的普及、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次在世博文化中心举办中国篆刻艺术精品展,与此前举办的展览相比,有哪些特别的意义?
  骆芃芃:2009年9月3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开启了中国篆刻艺术走向世界的新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凭借世博会这样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平台,让中国古老而弥新的优秀传统艺术和世博会接轨,举办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艺术精品展,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知中国篆刻艺术,对其传承、发展和保护有着特殊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骄傲的是,当大家把目光聚焦在让中国篆刻艺术“走出去”时,我们的展览却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迎来了无数的国外参观者。这一次我们没有走出国门,却比走出国门所产生的作用更深远。让世界瞩目世博;让世博瞩目中国!让篆刻艺术走进世博;让世界各国瞩目篆刻艺术!这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中华儿女》:在世博会期间举办这样的展览,会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记忆?
  骆芃芃:本次展览非常精彩,相信看过的观众都将难以忘记。以介绍中国篆刻的源流和发展为主线,分六个部分展示中国篆刻艺术:第一部分古印系统。这部分主要展示先秦至清代的实用印章;第二部分流派印系统。这部分主要展示明清时期中国篆刻艺术形成完备期的艺术流派印章。第三部分是展示当代篆刻艺术的风貌,选择了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一百枚作品;第四部分是展示篆刻艺术和当下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作品;第五部分是展示篆刻艺术的印材和印钮;第六部分展示和篆刻艺术相关的印谱和印文化工具。
  《中华儿女》:您认为此次精品展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骆芃芃:中国的篆刻艺术自从产生至今,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始终是共生共存的,比如姓名印、收藏印、字画印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印章身上的实用性有所减退,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篆刻艺术有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展出的这些和身边日常生活相结合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下艺术家对篆刻艺术的未来发展空间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向人们提出了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篆刻艺术,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传承和保护的“问题意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