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宇歌 在海外奏响美丽的“中国歌”

2010-12-29 00:00:00
中华儿女 2010年23期


  一个8岁即是中央电视台小记者的女孩;一个10岁就开始独立旅游,在大学演讲不用演讲稿,与海内鸿儒座谈的女孩;一个13岁完成独自走遍中国大陆,并写下30多万字成长史,广交朋友的“少女徐霞客”;一个集中长跑、投掷、蛙泳、蝶泳、主持、小提琴演奏、绘画、歌唱、舞蹈等才华于一身的女孩;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建筑学院工学学士学位与法学院法学学士学位,文理科双学士学位的女孩;一个在印度的中国人圈子里深入人心的女孩……
  这个女孩就是马宇歌。
  2010年4月,这个年仅23岁的北京女孩收到了英国牛津大学的读研录取通知书。在此之前,她已在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尼赫鲁大学攻读区域发展研究硕士学位,并在此期间,一直为中印两国的友好进步努力着,为中国学子留学印度奉献着。
  
  “留学为的就是求得更多真知”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英美澳加这些热门国家挂在嘴头,留学印度并不是一个被常人理解的选择。对此,马宇歌说:“留学不是为了混个洋文凭、徒有虚名,而是为了去海外求得更多真知。在本科毕业前夕,在父亲的陪同下,我们来到印度尼赫鲁大学考察。我从小就对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印度十分向往,走在尼赫鲁大学的校园里,这里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和开放多元的学习气氛深深地吸引了我,当时,我就认定这就是适合我的学校。”
  “人生面临多个选择或许不是坏事,用200%的努力来争取1%的机会,如果没得到你并不会后悔,如果你幸运,那就是你的了。”马宇歌深信,与中国一样拥有悠久历史,极具丰富多元文化的印度,必将成为一个激发外来青年人创造力及想象力的国度。
  2009年7月19日,马宇歌收拾行囊远赴印度首都新德里,22日正式注册尼赫鲁大学,所读专业是区域发展研究(也称地理学)。
  “该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广,因此从来没有外国留学生选读该专业,更别说有坚持读完它的非印度人了。”马宇歌是全年级50名同学中惟一一名外国留学生。但是,她坚信自己能够胜任该专业,而她后来优异的学习成绩也证实了这一点。
  “虽然学校里基本上都以官方语言之一的英语授课,可要学好这门专业,通晓当地的印地语则是必须的。”于是,马宇歌在课余时间主动向印度同学请教,甚至跟厨师,清洁工学习口语。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印地语会话能力在入学三个月后的印度农村调研中,便被很好地派上了用场。
  马宇歌还利用当年放寒假之机,随印度同学前往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走访了很多家庭。这次调研结束时,她结台各种文献,写出了长达12000字的实地调研报告——《露娜的故事——印度阿萨姆邦乡村考》。
  正因如此特殊的专业学习,才使得马宇歌更深入于印度社会、更广泛地接触到了印度民众,了解到一个真实的印度。
  目前,马宇歌在印度独立撰写的多篇佳作,已在国内外多种报刊陆续发表。她还准备把这些文章和自拍的图片汇集成书,利用自己已掌握的中、英、法、印地语等多种语言文字予以出版。“此外,我到印度求学以来,自己解说拍制了许多影像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地人文状况和社会发展。”
  在印度的每时每刻,马宇歌都在见证并记录着印度的实际情况与变化,逐步深入地研究着它们,以期得到有用的科学结论。
  
  心系祖国的“马主席”
  
  在尼赫鲁大学,不仅是中国留学生,甚至是所有的在校生都知道有一个中国女孩叫马宇歌,而她还有另一个称呼,就是“马主席”。
  在马宇歌之前,印度从来没有中国留学生组织。她来此不久,便率先号召成立了尼赫鲁大学中国学生会,并被大家推选为首任主席。继后又在当年12月被推选为全印中国学生会首任主席。同年,清华大学校友总会委任她为印度次大陆校友会首任总召集人。“马主席”的称谓也就随之而来。
  马宇歌在印度留学的时间并不长,仅14个月,但是她却始终心系祖国。刚到印度不久,她就敏锐地感觉到,中国的医疗制度与印度存在诸多不同,其中一些问题很值得深思。于是,今年3月初,她借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写了一封《关于医疗改革致“两会”的信》。
  在信中,她提到:“中印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印度经济发展不如我国,人均GDP仅是我国的三分之一,人均医疗卫生方面的政府投入,仅是我国的五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广大穷人却没因为‘看不起病’对政府和社会产生强烈不满。原因得益于公立免费医院、私立收费医院并存的制度和分布广泛而深入的免费医疗服务体系,也得益于印度大众舆论和医疗体系方方面面的相互良性互动。面对中国国内正在激烈讨论的医疗体制改革,这些经验也许值得我们借鉴。”
  她的这一书面提议在新华社2010年3月16日出版的《环球》半月刊第6期公开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广泛关注。
  今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地震。身在印度的马宇歌得知后率先捐款,并起草了一份抗震救灾倡议书,在中国留学生中间很快传阅开来,大家纷纷踊跃签名认捐,用实际行动支援祖国抗震救灾。
  五天后,正值新德里遭遇52年来同期最高温度,然而,马宇歌一刻也不敢耽搁,和几位同学骨干,把来自中国驻印留学生沉甸甸的救灾重托和款额亲自送到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
  8月7日,甘肃省舟曲市发生了特大泥石流灾害,马宇歌同样万分揪心,重新草就一份倡议书,率先捐出1300卢比,然后召集全体在校中国留学生主动援助灾区民众。8月22日,一份总计5300卢比的善款和一份中国驻印留学生共同签名的认捐签名书,由马宇歌交到一名回国的同学手里,请他转交国内有关组织,尽快捐给灾区人民。
  这笔由驻印海外学子自发筹集的救灾款,最终被辗转交到了我国教育部国际司出国留学工作处,工作人员被同学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人道主义爱国情怀深深感动,决定把这次捐款倡议书和留学生认捐名单存放到教育部档案馆和中国留学生纪念馆,以志纪念,激励后人。
  
  “中国青年形象”的代言人
  
  在印度的中国人圈子里,“马宇歌(Ma Yuge)”的名字可谓深入人心,几乎成了一致认可的“中国学生形象”和“中国青年形象”的代言人。
  所有和她交谈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她天然具备一种很有批判精神的亲和力。在她身上使人感到凛然正气的同时,又绝对不失善意的感怀。
  在尼赫鲁大学的校园里,马宇歌首创的中国学生团体也因为她始终如一的悉心工作,而显得积极而富有凝聚力。她组织大家以中国驻印留学生的名义,设置展棚、展位,首次主动参加每年一度的尼赫鲁大学世界食品文化节。没想到,首次参展就在各国友人面前大获好评,乃至全印最有影响的主流媒体《印度时报》在当时的“德里专刊”上于今年2月6日也给予了报道。
  此外,每次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凡有重大活动,马宇歌都会以优秀中国留学生代表的身份应邀出席。在一些大型场合上,马宇歌还会爽快地应邀为大家表演节目,拉小提琴,歌舞等。
  今年9月29日,中国驻印度大使馆隆重举行国庆招待会。这一天恰巧也是马宇歌远赴英国前,在印度学习生活的最后一个晚上。在她的一再争取下,尼赫鲁大学共有四名中国留学生受到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的正式盛邀,可谓有史以来,应邀出席为数最多的一次。
  在这次国庆招待会上,中国驻印度大使教育参赞、大使馆教育组长黄志刚特别勉励马宇歌再接再厉,同时感谢她在印度期间为中印两国的友好进步所做的一切,尤其感谢她为中国学子留学印度所做的所有无私奉献。
  现在,马宇歌已在英国牛津大学继续学业,她憧憬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宽阔。“我—直坚持的学习理念是,放眼世界的发展变化,力争培养自己成为社会最需要的有为人才,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努力奋斗的。”
  马宇歌,人如其名,拥有宇宙一样的宽广胸怀,奏出人生悦耳的歌声。她,就是一首在海外奏响的美丽的“中国歌”。
  
  责任编辑 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