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规划养老容易犯什么错
(一)养老规划的常见错误
养老及退休规划实施中由于涉及面较广、时间跨度较长,需要综合运用控制型和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规划过程中应避免以下常见错误:
一、起步太晚。由于复利因素的作用,为充分发挥投资的时间价值,至少要提早25年准备养老费用才比较轻松。按照法定退休年龄,男性60岁、女性55岁退休,一般30岁以后就必须开始实施养老规划。起步太晚,压力大增。
二、存得太少。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退休后平均还有25年的养老时间,收入下降导致的费用缺口庞大,所以至少要将现在年收入的10%~20%拨入退休投资基金中。
三、投资回报太低。至少要实现年均回报6%,否则不能起到抵御通胀的作用,造成实际资产缩水。
四、被干扰太多。往往为了子女教育、婚嫁或其他大额开支而推迟退休储备或削减退休储备。
五、风险太高。退休投资绝对不能亏损,应做好资产配置,大部分选择相对稳健的投资品种。
编辑/王翠萍
(二)走出养老规划五大误区
文/邢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养老规划的重要性,然而在养老规划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依然存在着种种误区。比如对养老需求缺乏足够的准备,依然心存靠政府养老的心理,退休基金管理过于保守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将会严重影响我们未来退休生活的品质。
对未来收入估计太
乐观
典型案例:今年33岁的朱先生大学毕业后已经工作了10年,如今在一家IT公司工作,由于勤奋好学,业绩突出,去年他被公司提拔为市场部总监,收入一下子提高了不少,并且已经被公司内定为重点培养对象。在他看来,将来收入继续上涨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只要自己收入继续上涨,养老的费用就不成问题,因此又是买房又是买车,却没有注意为养老进行投资。
专家分析:我们的社会中,总有一些人对自己未来的收入充满信心,因此尽管他们对退休后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却对自己退休后的经济状况盲目乐观。因此在退休计划上常常过于吝啬,不愿意动用太多的财务资源。
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两个问题。首先,自己眼下的高收入以及对未来能够持续这种高收入的预期都是不确定的,充满风险的,毕竟如今社会经济的变化非常迅速,两年前IT业的工作还是人人竞相追逐的香饽饽,但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IT业却最先受到冲击,减薪和裁员的新闻不绝于耳。因此,眼下的高收入并不能成为不需要进行退休规划的理由。其次,随着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未来我们的退休生活将可能成为一生中最漫长的时间,这段时间可能是20年,也有可能是30年甚至更长。如果不尽早开始积极储备,以后拿什么应对高龄风险?
解决方案:不管眼下收入多高,不管对未来抱有多么乐观的态度,都应该在每月的收入中分出一部分用于养老投资,哪怕只是月收入的10%也好。毕竟,在养老问题上,我们是经不起一点闪失的。
存在侥幸与依赖心理
典型案例:今年51岁的乔先生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现在在开出租车,虽然眼下开出租车的收入不算多,但维持一家的正常生活暂时还没有什么问题。不过用上海话说,乔先生是个喜欢吃光用光的“脱底棺材”(不会当家理财过日子的人),赚多少花多少,几乎没有多少储蓄。对于未来自己如何养老,乔先生相信政府会照顾他老年生活的,会给拥有30年党龄的他一份不错的退休金,加上还有城市居民的医保,更让乔先生坚信,养老问题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专家分析:尽管计划经济的体制早已不复存在,但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业已形成的习惯和观念却常常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心理。因此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还抱着他们过去几十年人生经历中所形成的“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理,认为自己老了以后,国家到时候不可能不管。但事实上,等到他们退休后才发现政府发放的养老金只有他们原来工作时收入的30%,根本不足以满足日常生活支出。等到他们得了重病后才发现,即使自己有医保,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医疗费用(有时甚至超过医疗费用的一半)是需要自己承担的,到时再追悔莫及已经为时太晚了。
解决方案:放弃幻想,面对现实。自己的老年生活不能靠政府,只能靠自己现在的点滴积累来保障。
起步太晚难现复利效应
典型案例:小王走上工作岗位已经3年了,但在他看来养老似乎是个非常遥远的问题,并且觉得现在就开始为老无所依而感到担心,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的感觉了。与其关心养老难题,不如先关心关心眼下的工作、结婚、买房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大事情。
专家分析:许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认为,在他们这样的年龄就开始为退休生活做准备似乎为时尚早。的确,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的财务负担往往比较重,例如结婚、生育子女、购房、偿还教育贷款等都需要花费大笔资金,因而通常无暇顾及自己看似遥远的退休生活。但如果把养老问题推迟到40岁以后再考虑的话,虽然负担相对较轻,但投资的复利效应也将大打折扣。
解决方案:尽早开始定期定投储蓄养老基金。哪怕每月拿出几百元的收入放入养老金账户进行复利投资,到了退休时,也将是一笔不得了的财富。
养老资金管理太保守
典型案例:张女士今年49岁,由于从小就养成了储蓄和节约的好习惯,因此现在已经存下了一笔数额不菲的资金。用张女士的话说,这钱就是自己老了以后的“养命钱”,“千万不能有任何闪失”。正是因为张女士认为这笔钱对自己实在太过重要,哪怕是任何轻微的投资损失对她来说都是“养老不能承受之重”。尽管前两年股市红火,身边的人纷纷把银行存款搬家到股市中,但张女士却因为看过身边的朋友因为炒股而最终弄得家破人亡,因此对股票看得很“透”,不管股票涨了多少,也还是坚持守着银行存款利率那“一亩三分地”。
专家分析:许多人对更多的投资渠道和产品不熟悉,怀有一种恐惧感,或者对投资产品有偏见,而宁愿进行储蓄。由于银行存款的回报通常赶不上通货膨胀,把钱仅仅存在银行会使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不断被侵蚀。虽然养老退休计划的安全性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完全排斥风险。由于养老金投资期限相当漫长,因此完全可以承受适当的风险,以获取相对较高的长期投资回报。
解决方案:适当投资股票等权益类资产。因为养老金规划是一项长期安排,一般都在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如果将股票市场放在比较长的时间段里考虑,其风险其实并不是很大,而且时间越长,系统性风险越低,尤其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依然值得期待,股市长期看好。
投资安排缺乏综合考虑
典型案例:30岁的胡先生理财意识觉醒较早,开始工作以后每个月都进行记账,严控支出,至少将40%的收入用于基金定投。由于在熊市中长期坚持定投,因此在上一轮大牛市中,胡先生的基金上涨超过400%。尽管今年股市走熊,但胡先生的基金账户上依然有150%的净收益。在胡先生看来,只要坚持投资,让复利效应充分发挥,到自己老了,这将是一笔不得了的大数目,自己绝对退休无忧了。然而千算万算,胡先生当初却没有算到,自己在30岁时将面对成家置业的大额支出。如今迫于现实压力,胡先生只得将大部分原本准备用于养老的基金赎回以支付婚房的首付,尽管在他看来,现在赎回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但也实在无可奈何。
专家分析:尽管我们强调长期投资的重要性,但在理财规划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必须将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理财目标综合考虑,以求眼前和长远的平衡,而退休养老规划则是其中最重要的长期理财目标。在这个案例中,胡先生虽然很早就有了理财和养老规划的意识,但却只考虑到了理财的长期目标,而忽视了近期和中期目标。事实上,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在为养老做准备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自己逃不过去的中期理财目标:结婚、买房、养育儿女。这些人生大事一般都要在进入社会后的10年内完成。
解决方案:在进行理财规划时,年轻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一定的比例将投资分为三份,一份是眼下一两年内可能随时需要提取使用的,如旅游支出或再教育支出等,这部分资金应该较为保守并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一份是3~6年后将会提取使用的,如结婚支出、买房支出等,这部分投资需要同时考虑收益性和安全性,切不可一味贪图收益。还有一份是可以用于10年以上的长期投资的资金,主要是养老支出,这部分投资可以为了适当提高收益性而降低流动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于养老的那部分投资是不管遇到任何情况都绝不能动用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复利效应得以继续下去,最终才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富足安乐的晚年生活。
编辑/延一
五、退休族的养老规划
(一)退休后养老该如何规划
“退休”是每个工作的人都会面临的阶段,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合理规划财产规避经济周期的负面影响、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好让退休后度过一个富足而安稳的晚年。退休前、退休时和退休后不同的人生阶段,到底应该如何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规划理财呢?
退休前:收入+健康 一样都不能少
有句话说得好,“投资越早开始,复利效应越明显”。随着子女开始独立,家庭负担逐渐减轻,所以选择在退休前开始积累财富,显得最为合适。当然,由于已进入人生后期,投资风险的控制很重要。保险理财专家指出,处在这一阶段的人们,在保证定期存储养老金的同时,不宜过多选择风险投资的方式。此外,稳定的收入和健康的身体是实现退休前积累财富的前提,所以在购买保险时,二者缺一不可。
理财建议:将可投资资本的50%用于股票或同类基金;40%用于定期存款、债券及保险;10%用于活期储蓄。但随着退休年龄逐渐接近,用于风险投资的比例应逐渐减少。在保险需求上,应逐渐偏重于养老、健康、重大疾病险。夫妇双方可以根据收入比例,分别购买诸如“万能+重疾”的组合,缴费计划可以设定在10~15年,首年保额可以适当设定得高一点,以后根据实际情况逐年降低。或者购买一些10~15年期的“定期寿险+定期重疾”的组合,以后根据实际情况逐年通过部分节约的方式降低保额。
临近退休:确定预期投资收益
今年53岁的郭先生在国有化工企业工作,还有7年就要退休的他月收入为3500元,老伴也是普通职工,去年已经退休,退休工资1300元。家里有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15万元的养老钱是他们几十年来的积蓄。家里一个月支出在3500元左右。郭先生的目标很简单,60岁退休后,能吃穿不愁,看病不愁,安度晚年就好了。
理财建议:以郭先生的情况为例,为了能使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加安全有保障,郭先生夫妻除了每月要有一定节余外,还须保证未来的7年内,手上的15万元资产能以6%的超越通胀的速度增值。6%的投资回报可以投入到债券等固定收益市场上去,还可以拿出这笔钱的20%~40%投入到股票型基金中。
退休后:远离高风险投资
退休后,年龄的增长,让发生意外的可能也随之产生,医药费用也逐年增多。这些问题常常出现在退休生活中,如此一来为自己老年生活担忧的你,除了多多锻炼身体、补充营养外,为自己投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此外,大多数老年人都会辛辛苦苦地存一笔养老金,如何选择理财产品,专家也有建议,老年人投资的金融产品,以稳健类为主,远离高风险投资。
理财建议:一般退休生活支出大概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60至70岁),刚退休,体力与精力尚足,主要以旅游支出为主,可以选择投资期限较长的产品,以提高收益;第二个时期(71至80岁),病痛增多,体力与精力下降明显,这个时期主要以医疗开支为主,投资上应选择变现容易、流动性高的产品,以提高资金的应急性;第三个时期(81岁以后),选定一养老机构安享晚年可算是明智之选,或趋向银行存款,以避免过于复杂的产品办理手续。
编辑/王翠萍
(二)玩转事业第二春
在我国现有的1.6亿左右退休老人中,约有30%的人已经想到要继续充实自己退休后的另一个口袋,以满足自身养老在经济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需求,同时甚至可能补贴一部分给子女用于买房、子女教育等。以下我们通过几个案例,给准退休族和已经退休的老年朋友们一些参考和借鉴,看看怎样在自己的健康状况可以承受的基础上,让自己的退休生活成为自己职业生涯和事业上的“第二春”。
技术型老人:继续发挥余热
家住北京的穆太太,退休前在中科院地理所工作,主要搞环境保护。参加过北京市东郊、北郊的环境评价和国家课题。2001年退休,当年退休金2100元,这两年又涨了不少。
但穆太太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当时我想着,反正也没人要我带孩子,与其在家闲待着,还不如继续发挥余热呢,既是对社会做点贡献,也可以增加自己的退休收入。我退休后,国家大项目还拿了两三个,像内蒙古河套灌区配套改造环境影响评价,给我带的课题组经费50万元,还有海南岛、云南等地的项目。经费中的10%是奖励给我的,所以每年也能有几万元这类收入。有了这些钱,我和老伴都挺高兴的。女儿在欧洲,我和老伴去玩了8个国家,我们还去了新、马、泰、俄罗斯,因为有额外挣得的收入,所以我俩没动国家给的养老工资。老伴比我早退一年,他拿科学家终身成就奖,他也是退下来不闲着,参加了数字化海淀的课题,比我还挣得多。这部分钱,我们主要买些保健品,一部分还能留下来做储蓄、买国债。另外我们喜欢看书,每年书报费都上千元。”谈起退休后的工作和生活,穆太太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
事实上,中老年人求职虽然受到年龄、身体等条件的限制,但他们丰富的经验无疑也是一块金字招牌,只要有一技之长,通常就比较容易找到工作,比如原单位返聘或加入其他公司。因为银发族丰富的阅历和技能水平是企业最为看重的,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的人际关系,只要身体尚健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就能够胜任相关公司的工作。另外,他们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使其养成了踏实、诚信的良好品德,这也是不少企业需要的。此外,中老年人才还能指导年轻人,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很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战斗型”老人:下海当上老板
除了利用技术上的优势,退休后获得第二份收入,一些精力充沛、有一定技术和人脉等资源的退休人士,还下了海,自己做老板,将知识转化为经济收入。
1998年退休后,搞了一辈子天线的肖教授建成海天天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当时,中国一些小城市出现了市内移动电话热,肖教授开发了30多种规格的天线产品,而国外品牌供应中国的只有2~3种规格。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肖教授就从国外厂商夺得90%以上的PHS基站天线的市场份额。到2001年海天产值跃上6000万元。肖教授在退休以后成了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
另一个例子出现在上海,上海师范大学陈荣梁教授退休后,发明了“四防”眼镜,还开办了自己的眼镜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其实,创业之路,年轻人可以走,老年人也可以走。
有人说,60岁就是第二次40岁。在告别了房子贷款、孩子的大学学费等沉重的负担之后,拥有养老保险保障,足以让不少退休族有胆量释放压抑已久的激情,尝试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因此,最有创业激情的往往不是大学毕业生,而是部分刚退休的“白领”。
据国外研究,37~90岁是一个人出成果的时期。老年人拥有年轻人缺乏的丰富的工作经验、人脉关系和广阔的市场、客户资源。如果老人有人脉、有网络、有较强的创业热情,那么在退休之后尝试一下自己当老板的滋味也不错。可以说,老年人创业有先天的优势,比年轻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退一步讲,老年人创业即便失败了,还有一份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金可以继续领取,不像年轻人没工作了就没饭吃了。
另一方面,老年人创业,非但不抢年轻人的饭碗,相反如果老年人开一家公司,势必要招收年轻人来工作,等于还能为年轻人提供就业岗位。
兴趣型老人:赚钱公益两得益
钱女士今年61岁,她原来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法语讲师。2003年5月,退休后的她组织小区和公园里的伙伴们成立了一个“俏老太合唱团”,在北京“五月的鲜花”歌唱比赛中获得了不错的名次,并创造了一套独特的针对老年人的发声培训法。于是找她的人越来越多了,最后她们建议收点费用,开始一人一个月5块钱,后来是10块、20块,因为教了好几个地方,这样她一个月竟有五六百元的收入。后来她把一部分钱用来请专家给大家上课,另外还和团友们一起去关心和帮助残疾儿童和患白血病的孩子。
钱女士这样的情况在社会上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大部分老人退休后主要是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社区里的一些公益活动。
而在国外,老年人更是将慈善和公益活动作为自己退休人生的主要目标,而且还搞得有模有样,甚至成为一个大项目、大组织。比如,美军海军陆战队退休人士创办了全美最高效的食品救济分发项目,自行车越野退休教练致力解决美国低收入成年人肥胖问题,有着30年经验的资深商业广告人创办专为社区大学募款的服务中心。更多的退休专业人士则创办各种针对中小企业、社区慈善机构的创业孵化器,或成为机构的顾问。多数老年人创立的商业顾问公司每小时顾问费为100~500美元,而这些资深人士开设的顾问机构则往往对社区服务机构免费开放。
在我国,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调查,大城市中的退休人士,有83.5%都有再就业、参与社会服务、从事家务劳动等愿望。其中34.9%的老人是出于经济目的,希望在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满足个人和家庭物质生活的需求,提高晚年的生活水平;有21.3%的老人是为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个人的兴趣;有18.2%的老人是为了寻找精神寄托;25.6%的老人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可见,老人对于退休后的生活还是有很多想法的。
避开“第二春”的绊脚石
虽然大部分老人有再就业、参与社会服务、从事家务劳动的愿望,但是,老年人开创事业第二春的道路上还有很多不利因素,需要家人、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比如,退休老人的创业之路颇为艰难,家人的反对,舆论的压力,政策的缺失,成了他们创业路上的“绊脚石”。前面我们曾提到的上师大退休的陈教授开眼镜公司,家人的不理解一直困扰着他:“儿子说我退休了还继续工作,别人会认为他没本事赡养老父亲。我只得遇人就打招呼,办公司是我自己的兴趣,儿子待我蛮好的。”
对于老年人再返职场,社会和企业给予的支持还不多,特别是因为60岁以上老人到企业或机构上班,没有纳入工伤等基本保险范围,一旦出事后赔偿问题很容易产生纠纷,也没有地方可以积极给予恰当的补偿,是个较大的难题,还需要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司法部门、老年维权部门等给予通力协作和支持,比如尽快出台与《劳动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配套的措施,尽快建立和完善在老年人自愿及量力情况下“再就业”的权利保障问题,让老年人在老有所乐、老有所求的情况下,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老年人在参加企业返聘或招聘时,也要事先关注这方面的风险,可以要求企业主通过为老年工作者购买团体意外险等方式,来做好充分的保障准备。
编辑/张秀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