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家长不会带孩子看病

2010-12-29 00:00:00王昭栋杜恩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0年33期


  孩子看病是许多家长的头疼事,还没进医院,孩子已经表现出恐惧,看到穿着白大褂和戴着口罩的大夫后孩子更是惊恐不已。有的被强行打针后哭得脸红耳赤,甚至发生呕吐、憋气,让家长心疼不已。
  
  让孩子知道什么叫看病
  
  某医院儿科李海浪主任医师介绍说,门诊发现,八九个月到4岁以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表现得紧张和恐惧,这是因为他们的独立意识已经开始萌发和形成。但多数家长担心孩子会因为害怕去医院不愿意就医,尽量避免和孩子谈论看病的任何情景,而是突然把孩子带到一个他们完全不了解、陌生的环境。许多孩子在医生没有对其进行检查时,就表现出无比的惊恐。李海浪主任医师比喻说,这就好像我们大人突然被人劫持一样,不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她朋友的孩子在看病之前,李主任曾经做过指导,告诉孩子你将看到的情景,有穿白大褂的医生,有戴口罩的护士,并详细告诉他抽血的步骤以及疼痛的感觉。该儿童来就诊时竟然自己主动把胳膊伸出来让护士抽血,且一动不动。专家指出,在孩子来就诊之前一定要让孩子了解到医院会发生什么,看到什么以及正确的做法。千万不要认为孩子不懂,一旦他(她)了解就诊的过程,反而会平静对待。描述得越细致越好,家长可以通过做医生和护士的游戏让孩子自己体验看病的过程。
  
  看病时要关注孩子的感受
  
  许多家长将孩子带到医院诊室后,就无视孩子的感受。孩子不断地哭闹,甚至想和妈妈说几句,以寻求安慰。但家长熟视无睹,或者会大发雷霆,有的会责骂孩子:“你烦死了,打针又不痛,哭什么哭!”只管和医生谈论孩子的病情。李海浪主任医师讲到一个例子,一个4岁的女孩看病时哭着喊妈妈,可是她的母亲根本不理会她,于是她就开始乱踢乱打。李主任突然问她:“你有什么要说的吗?”女孩当时有些惊愕,然后模仿妈妈的样子,说自己有些咳嗽。随后的检查小女孩都比较配合。临走的时候她突然说:“我真的喜欢你。”过了一会儿她又跑回诊室说:“我要来看你。”其实孩子是需要充分尊重的,她当时的做法就是希望被关注,来解除她内心的不安全感。家长此时就应该多听听她的想法,体会她的心情,安慰她,让她获得安全,而不是不理睬和大声训斥。专家提醒说,在就医过程中要给予其关注,通过肢体的拥抱,轻言细语来解除孩子的恐惧,帮助其找到安全感。
  
  千万不要欺骗孩子
  
  不要让打针变成大灰狼。许多家长一再强调打针不疼,往往加重了孩子的恐惧,对于孩子来讲,特别是曾经有过不愉快的就医经历,听到打针就会惊恐万分,而往往忽视了前面的“不”字。家长在语言安抚上要避免这些用词,代替以“让医生看一下,我们马上回家”这样的语言来舒缓孩子的恐惧。多数家长喜欢欺骗孩子,明明要打针,但嘴巴里却说“不打针,我们不打针”,结果却把孩子按住,给孩子打针。所以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后,孩子的依从性就会越来越差,不仅不配合,还会奋力挣扎,有的由于过度哭叫出现憋气、呕吐。李主任指出,看病时孩子过度紧张,远比疾病对孩子的损伤大,一些孩子歇斯底里,拼命哭闹,消耗孩子的体力,加剧病情,对孩子健康不利。专家指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如实告诉孩子要如何治疗,而且态度坚决,孩子尽管一开始有些哭闹,但他(她)发现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的时候,他(她)会逐渐平静,千万不要哄骗和欺瞒。
  
  要学会正确的拥抱体位
  
  对于过度紧张的孩子,可以通过正确的体位来克服他(她)的恐惧。就诊的家长不知道怎样束缚住孩子,孩子做检查时四肢不断挣扎、蹬踢,一些家长束手无策,孩子还没做检查,就已经被搞得焦头烂额,大汗淋漓。正确的方法是将孩子抱起,让孩子侧坐在家长一条腿上,然后家长用另一条腿紧紧夹住孩子的双腿,并用两臂呈环状围拢住孩子的身体,将孩子完全裹住紧紧拥抱,以避免其上肢动弹。这种方法其实本身就给予孩子巨大的安全感,通过家长的肢体拥抱让孩子获得安全满足,同时这种体位可以完全束缚住孩子的肢体运动,使其可以顺利地接受检查。但需要所有的工作必须快速,以减少孩子的压力。这就要求医生、家长的共同配合。专家提醒说,正确的拥抱体位可以帮助孩子减少恐惧,快速检查则让孩子对检查的记忆不过于深刻,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据《生活与健康报》
  编辑/张秀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