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保健科竺智伟副主任医师介绍,决定儿童身高主要有:
1.遗传因素。遗传决定儿童的靶身高:父母的平均身高即遗传潜力所确定的儿童成年身高,称靶身高。计算公式:男孩成年身高=(父身高+母身高+13)÷2±7.5cm,女孩成年身高=(父身高+母身高-13)÷2±6.0cm。例如:男孩,父亲170cm,母亲160cm,那么靶身高应该在164.0~179.0cm。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好,就可以长到179.0cm,条件差则只有164.0cm。
2.营养因素。
3.睡眠情况。
4.运动因素。
5.疾病因素。
一年长不到4厘米应警惕
儿童在出生后第一年身高增长为25cm,到了第二年身高增长为l0cm,在2~12岁每年的身高增长为5~7cm。到青春期时,男孩平均增长28cm,女孩25cm。
“生长障碍”通俗的说法就是“儿童矮小症”。一般来说,如果在相似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患者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两个标准差以上或第三百分位以下,就能诊断为矮小症了。
另外,孩子身高增长速度也可以作为一个评判标准,3岁以下婴幼儿增长速度小于7厘米/年;3岁~青春期前,增长速度小于3~5厘米/年;青春期增长速度小于5~6厘米/年,都属于身高增长缓慢。
所以,家长要掌握孩子基本的生长发育规律,每年详细记录他们的身高(至少观察3个月),如果发现孩子在生长发育期间长个儿的速度比同龄人慢,一年连4厘米都长不到,那就要提高警惕了。
由于矮小的孩子常常受到嘲笑、作弄,因而使他们变得内向、自卑甚至抑郁。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未来生活质量,如求学、找工作、婚姻等。因此,最好带他们至正规医院的矮小门诊检查。
“儿童矮小症”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矮小症的发生呢?竺医师介绍,导致矮身材的因素较多,其中不乏交互作用者,亦有不少疾病导致矮身材的机理尚不清楚。目前已知的病因有:
一、非内分泌缺陷性矮身材。家族性、特发性矮身材,体质性青春发育期延迟,营养不良等。
二、生长激素分泌缺陷。垂体发育异常,如生长激素缺乏症(遗传、非遗传)、生长激素释放缺陷、生长激素受体缺陷综合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缺陷。在矮小儿童中生长激素分泌缺陷最为多见。
三、颅脑损伤、脑浸润病变。
四、其他。小于胎龄儿、染色体畸变、骨骼发育障碍(软骨发育不全)、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肾衰性矮小)、性早熟等。
如何及早发现“儿童矮小症”
孩子在成长中,身高状况比较隐蔽,一旦发现孩子比别人矮一头时,就非常晚了。以下几种方法有助家长及早发现孩子的身高是否异常:
标准数据法
根据医学类教科书中每个年龄段身高的规定,对孩子进行身高测量,再和标准数据进行比较,看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监控孩子在每个年龄段的身高增长是否正常。
同龄比较法
和同龄同性别的孩子相比较,如在一个时期,孩子比其他孩子矮的程度很明显,说明孩子的发育状况出现异常。这种办法特别是对那些带孩子较少的家长尤为重要。比如一段时间没看见孩子,突然看见孩子后,发现身高没变化,应立即注意孩子发育情况。
骨龄测试法
骨骼的发育贯穿于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是评估剩余生长潜力的有效依据。
早治疗效果好
竺医师表示,及早治疗可最大限度地增加矮小患儿的成人身高,如果患儿开始治疗时年龄相对较小,对成年后身高的作用就好;如果治疗开始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最终身高的效果就较差。
据《生活与健康报》
编辑/张秀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