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践课程体系作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实现职业能力对接的支撑系统。实践课程体系模式是关系到实践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本文从西藏的地域特点、作物特点出发,围绕西藏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模式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西藏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实践课程体系 模式
职业教育主要是以职业技能应用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实践课程体系是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一系列实践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总和。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实践教学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发展。本文将从西藏的地域特点、作物特点出发,围绕西藏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模式进行分析探讨。
一、构建西藏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过程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忽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专业知识不牢固。专业技能差,不符合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而现代职业教育则要求以培养应用技术型的人才为目标,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符合社会经济急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作为西藏唯一的国家示范建设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使学生通过认知实习,有机会参观考察企(行)业与岗位现场,并通过逐步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建立“职业人”的职业认同感:其次,通过校内的教学实验、校内实训、校内实习等,使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逐步结合起来,并提升实践技能水平;再者,还可以通过企(行)业内实习、实训,或者其他实训基地的实训,使学生逐步深化知识、增强职业性与技能性,并逐步融入社会。
二、西藏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模式
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时数比例必须达到1:1,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做好实验、实训、实习这三个关键环节。因此,西藏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根据3-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西藏自然特点、气候特点、栽培特点以及西藏高职生高考成绩偏低、学习目标性差、主动性不强的特点,按照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西藏农作物生产过程来构建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三、西藏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运行的基本条件
为了保证西藏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正常运行,笔者认为除合理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外,还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 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要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必须建立一支过硬的能指导校内外实验实训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尤其是要有一批满腔热情参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校内“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只有校内和校外“双师素质”教师的通力协作,才能确保学生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受到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完成专业技能提升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
2 建立健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为了保证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性实训和实现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必须建立一系列满足全体学生实验实训需要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基地必须是师资队伍雄厚、专业技术过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资金支持和帮助、能够确保学生实验实训期间的食宿、安全等基本生活条件的单位。
3 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实训运行和过程控制机制。西藏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合理高效地运行和监控,必须制定科学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周密的实验实训计划、因地制宜的学生派遣原则和完整的实验实训质量检查及其成果评价制度、符合实际的教师指导工作量计算方案和校内外指导教师的配置标准等规定制度和管理办法。
4 建立良好的“以人为本”育人环境。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获得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有要有学农、爱农、敬农的精神和乐于吃苦、肯于奉献、踏实肯干、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因此,学校要提供浓厚的学习氛围熏陶和良好的“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
四、西藏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运行达到的效果
1 促进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西藏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教师首先从思想上有明显的变化,即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并不断改革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利用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事业单位第一线,了解实际生产情况,使教育教学内容贴近西藏作物生产管理实际,实现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
2 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西藏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运行,促使教师在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不追求形式。特别教师在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很好的把握好每堂课,由过去的“一潭死水”变成一个活跃的课堂,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手段,比如直接参加生产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学习,并能发现问题、独立去解决问题。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不但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及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在到实践中去提高自己,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达不到的效果。
3 促进教师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实践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职业性,其运行,要求老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丰富教学经验和很强的综合管理和协调能力。因此,实践课程体系的运行可以促使教师一方面更新实验实训理念和实验实训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学习和加强锻炼,努力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的新进展、出现的新技术,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4 促进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在与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和单位的长期合作过程中实现了互惠互利的关系。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和单位一般都愿意承担学生实验期间的主要经费开支,以满足学生因实验实训发生的耗材、交通、食宿等开支。由于充分利用了社会教育资源,确保了学生在大范围、长周期地实验实训过程中的经费投入。
5 对于学校良好的形象宣传起到了载体和推动作用。由于实践课程体系对实验实训过程有严密的规范和要求,学生明确实验实训的目标及在校外基地实验实训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所在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肯定。校外基地的好评不论是对今后学生的实验实训工作开展,还是学院在业界的声望提高都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从而为提升整个学校的形象起到推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