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慧型教

2010-12-29 00:00:00
中国科技教育 2010年3期


  【摘要】青少年的科学水平代表着国家未来的科技水平,因此开展任何实践活动,都应着力于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校外科技教师要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兴趣,把提高学生能力立于重中之重,为学生搭建一个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平台;要勇于反思,寻找不足,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反思中成长;最后,能够根据各类教学资源和学生认知特点,开发出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智慧型教师 创新思维 反思 校本课程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在此计划的推动过程中,青少年是重点人群。因为他们的科学水平代表着国家未来的科技水平。因此,开展任何实践活动,都应着力于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不单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作为校外的科技教师,一定要学会“思”,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因为青少年学生对科技有着浓厚的兴趣,面对这样一群对科学探索有着强烈需求的学生,不但要传授他们广博的知识,更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新性,寻找合适的研究课题,使他们进一步接触神秘的自然科学世界。
  这里的“思”有两层含义:一是创新性思考,不能拘泥于某种特定形式和特定思维,教课时如此,搞活动时如此,带学生做课题更是如此;二是学会“反思”,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改进。可以说,这两层含义是缺一不可的。
  
  一、打造创新思维平台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一个人思维发展的水平标志着他智力的高低。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会有创造性行动。
  很多学生在论文研究的选题过程中遇到过困难,而我们作为辅导教师不能一味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还需要努力引导他们通过结合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去发现问题。尤其还要引导学生凭借他们的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活中不够合理的部分,通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一方面借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分析总结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创造出新的作品。
  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问题而引起的,要结合实际,还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出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创设的问题不应局限在课堂上的内容,而应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他们的兴趣、特长,启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班上的一位同学家里养鸟,但他对鸟类雌雄的区分一直不清楚,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对此问题展开了细致的研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到北京动物园和北京野生动物园取样,又到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所进行实验,最终有序而顺利的完成了研究的每个环节。经过了查阅文献、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完成实验过程和撰写论文以及答辩和展示的一系列过程,他虽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获是显著的:不仅打下了良好的科研基础,提高了对科学的认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还大大加强了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终,该项目获得了北京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而这个项目的创新点就是由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获得的,现实意义重大。
  “不能光奏前朝曲。要有新翻杨柳枝。”获奖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但我们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兴趣,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兴趣,把提高学生的能力立于重中之重,为学生搭建一个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平台。
  
  二、勇于在反思中成长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成长的关键是要学会思考。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整理工作思路,多思、爱思才能善思、深思。反思的另一个解释是留一只眼睛给自己。有一则小故事这样说道:日本近代两位一流武士之间进行过如此的对话,学生问:“以徒儿的资质,多久能成为一流剑客?”。老师答:“至少10年。”“如果我比现在加倍努力呢,how long?”“20年。”“如果我再多付出一倍的努力呢?” “如果这样,你只有死路一条,哪里还会成为一流剑客?”老师说: “要想成为一流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如果一个剑客只注视剑道,不知道反观自我,不断反省自己,那他就永远成不了一流剑客。”呜呼,教学与练武的道理相似,如果不知道反观自己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反省自己的失误,就永远到达不了一个成功教师的境界。
  不断的反思使笔者发现自己的不足。一次公开课后,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出笔者上课的内容理论知识繁杂,留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太少,而校外教育的性质就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中出真知,于是笔者及时进行反思,课堂上取消了灌输式的知识堆积,而多以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积极关注学生的反馈, “学到了什么,会做了什么,效果如何”,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三、积极寻找更多适宜青少年应用的科技课程
  
  科技馆生物培训部的多年教育实践证明,随着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等具体课程形态的规范和发展,必然走向是用“校本课程”这一概念来统筹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等具体的课程形态。根据我馆生物教学资源和学生认知特点,应开发出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并提高他们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调查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校本课程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和教学进行评价,也要对课程门类的设置和实施方式进行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的选择是重要的问题,因为它不像校内课程那样当作知识性的内容进行讲解,交流,讨论,而是要选择适合校外校本课程这一特色,这就需要我们多挖掘和实践,通过实验与讲解的有益结合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巧。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还应该真正地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认真地探索使其与实践内容完美结合。还需要考虑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因此,我们拟定并实施了确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如即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趣味生物实验室》,主要是面向高中学生,以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为目标,设置了涉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学科的15个单元,教师根据这些单元选择适合自身特长开发的项目,进行设计方案和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师是一个吸取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因此,在当代提倡终身学习的社会,我们更应该汲取有益知识,不断思考,不断钻研,成为指引青少年科技素质发展道路上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