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生科技活动中科学精神的培养

2010-12-29 00:00:00李丹莉
中国科技教育 2010年7期


  【摘要】科学精神是对科学技术体系与实践的理论升华,体现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准则。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科技活动是培养高校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科技活动充实高校学生的生活世界,使科学精神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教育的时代主题。
  【关键词】科学精神 科技活动 科学创新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形式下,宣传科学精神、培育科学精神、弘扬科学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贯穿于科学之中的内驱力和灵魂,离开科学精神,任何精神产品的创造、精神生产的进行、科学体制的建立、科学方法的形成、科学思想的发展等都是不可想象的。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备的意识和态度,是科学工作者所应有的信念、意志、气质、品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总和。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精神处于更高的层面。科学精神是促进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是科学活动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无论是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还是中国现代的五四运动,都充分展示了这种可贵精神的巨大作用。
  1 探索求知的精神
  科学活动是基于客观自然规律,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的精神活动。科学产生的前提是对科学应有的理性精神。但仅有此是远远不够的。在世界可知的基础上要勇于求知,只有对世界充满好奇并想探索其真谛的人才能有所发现和创造。好奇心是科学的源泉,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人们进入了科学的大门,当人们由此开始探索,并试图把握世界、理解自然时,科学就开始了它的历程。
  2 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科学需要怀疑,而信仰中不能包容怀疑,如果产生怀疑,信仰就开始动摇了。同时,没有批判,勤奋学习只能造就学问家。而不是思想家或能做出独特创见的科学家,只有怀疑和批判,才能发展和创新。从科学发展的历史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超越,爱因斯坦对牛顿的超越,无不以怀疑和批判为先导。科学探索的疆域总是伸向未知,因而科学的前进总要超越现有的理论,失去了怀疑和批判,科学就失去了创新的生命力。
  3 勇于创新的精神
  勇于创新精神是“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r敢创前人没有开创的新事业”的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勇于创新精神还是一种才能、见识。它要求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较强的从经验、事实、材料中提炼出思想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品格、胆魄与才识齐备。品格是基础,没有开拓创新的品格,就很难产生创新的欲念,即便偶尔产生,也会因缺乏动力支持而昙花一现;有胆魄而无才识,轻则不能成事,重则陷于蛮干而遭受重创;有才识而无胆魄,往往是明知某件事干了大有好处却就是不敢干,结果眼睁睁看着才不及己者屡获成功,自己却事败困迫而懊丧不已。当然,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死守教条,品格、胆魄与才识皆无,那更会一事无成。
  
  二、当代高校学生科学精神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文化水平的社会责任,是具有较高科学研究及实际运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有很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而且不断追求完善的人生和高尚的人格。但由于受我国基础教育目标影响,导致了“教师中心论”和“教材中心论”的诞生,形成了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例如学生作业或实验。教师甚至片面的要求正确答案,不鼓励学生“前思”和提出不同的看法等。这些问题不仅对大学生更好地、深入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不利,而且扼杀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目前的一些大学生评价机制和教学体制,在无形中也束缚了大学生科技进步的思路,很难使大学生突破传统观念,提出新观念,发现新现象,倡导新思路。大学生重视科学技术,肯定科学技术价值的时候,多半是强调作为实用、应用技术的技术科学,而不是指能给技术发展带来后劲的基础科学。受大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也是科学精神少,而“科技”精神多。这种强调应用科学的研究和开发的科学。是一种片面科学,不仅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不利,对其今后在专业领域内深层次的探索,也非常不利。由于高校教学体制、教育模式的关系,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比较重视,也必然使大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上。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考证热”中对岗位技能证书的执著多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盲目。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与热忱,有弄虚作假等行为。因此迫切要求高校加强素质教育,用科学精神去充实大学生的心灵。
  
  三、在科技活动中培养科学精神
  
  科技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开发创造力一定要有好奇心这种心理因素,为此,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促使好奇心逐步由不切实际到切合实际,由对事物外部的好奇发展到对事物内部的好奇,由对表面现象的好奇到本质规律的好奇,不断提高好奇心的水平,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有益的。同时,还应在科技活动中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说求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
  
  四、推进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措施
  
  1 加强制度建设,改革管理体制
  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经费来源、表彰奖励、成果转让及指导老师的表彰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科技活动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工作,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体系,并与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从而调动主体积极性。
  2 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硬件条件
  硬件条件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证。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购置必要的研究设备。建立向学生开放的电子商务实验室;通过加强管理,分类建立教学实验中心,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同时,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建立接纳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机制。
  3 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学院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学院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成果归项目组成员和学院共有;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制,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师评比的一个指标。每年对结题项目进行盘点,表彰奖励优秀项目组成员、指导教师、管理教师,推荐优秀项目成果,申报各级各类奖励,授予获奖基金项目主持人“大学生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
  4 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
  首先,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大学生创新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其次,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证。尤其要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经费和硬件投入;再次,要建立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这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推动力,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高起点、上水平的关键因素;最后,在学院的精心组织下,在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的熏陶下,在学生骨干分子的带动下,学生必定会摆正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主次关系,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到学习和实践兼顾,相互促进,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5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构建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有三个部分组成。包括项目组成员、指导教师和管理教师。学校从制度上规定基金项目组成员必须要有合理的专业背景和年级结构,鼓励科研项目多、经费充足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参与基金项目指导,充分发挥团委、辅导员和学生接触多、关系密切的特点,要求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日常咨询、督促和引导。
  6 设置专职科技辅导员岗位
  全面把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吸收一定数量的劳模和专家设置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岗位,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工作,寓教育于引导之中:以学生发展指导为主体工作,寓指导于辅导之中;以学生事务管理为基础工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指导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
  总之。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大学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为各行各业的科技进步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