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开采所具有的时间长、扰动强度大和影响范围逐渐扩大等特点决定了煤矿区生态环境退化具有明显的“累积”特征。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传统的煤炭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暴露了许多自身的缺陷,进行累积效应分析研究具有必要性、迫切性及可行性。这是中国矿业大学汪云甲教授等通过对潞安、淮南、平顶山、兖州等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影响源和影响途径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该研究为更好地进行煤炭开发评价及规划设计、为探索煤炭工业科学发展道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长期以来,煤炭开发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以产煤大省山西为例,据有关部门测算,2003年该省煤炭工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损失约占当年全省GDP的11,5%:2005年采煤沉陷区面积已达1084,886平方公里,受损170524户,涉及居民394388人;在我国不少矿区,煤炭不合理开发已危及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矿区无地、无水、无房的“三无”农民和“生态难民”数量急剧上升,“四矿”(矿业、矿山、矿工、矿城)问题严峻,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矿区经济社会发展、人口集聚和资源开采等相互作KEVGOFYYDvRy4/47Nsdshg==用的结果,而累积效应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是其非常重要的因素。如煤炭开发区往往由几个或十几个矿井组成,各个矿井的开采是渐进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个累积叠加的过程,而传统的煤矿环境影响评价往往仅考虑单个工程项目及影响时间与空间。忽略了时空效应、一个项目与其他项目之间对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或累积影响。因而造成了许多重大决策失误。
近年来,绿色开采等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为此,必需掌握煤炭开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机理,建立资源环境累积效应表征模型,这样,就可以从时空、布局、规模等方面控制或优化采矿及相关活动,减少累积效应发生,进而有效减少煤炭开发对矿区资源环境系统的损害。另一方面,我国新一轮煤炭开发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的晋陕蒙宁地区。为了保障煤炭开发区资源环境安全,必须统筹考虑煤、水、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空间配置关系,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开发规模和开采区域。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评价、预测出不同开发方案导致的资源环境累积效应。但我国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理论准备明显不足,影响了上述工作的开展及实际效果。
汪云甲教授及其博士生张大超、连达军、李永峰、王行风等人的研究刊登于《科技导报》2010年第10期,题为《煤炭开发的资源环境累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