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道高考题为例解读政治表格题

2010-12-29 00:00:00阎建霞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0年10期


  表格题多用于考查经济生活知识,可2010年高考却出现了一个例外。如2010年高考政治上海卷第35题要求运用我国国家性质和选举制度知识分析说明下列材料:
  城市是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呈逐步增长的趋势(表1)。与此相适应,我国选举法对各级人大中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的规定,也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表2)。
  下面以该试题为例谈谈表格题的几个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表格题的几个特点
  
  1 围绕重大热点问题创设表格情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明确规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开启“同票同权”时代。修改后的选举法,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民主权利,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平等的选举权、参与权、决策权、国家管理权。此次修改选举法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接近全国人口一半、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村人口素质大幅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体现了时代特征,贯彻落实了十七大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民主范围一次实质上的扩大,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上述试题围绕重大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看待我国选举制度完善的历程,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了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
  
  2 材料与表格信息丰富,提升了高考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表格式图表一般都要求我们通过对表(含材料和注)中数据的横向、jLBAEf/gxJQ0lwQwUyMvnw==纵向比较,认识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解答上述题时:①要抓标题。表1说明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呈逐步增长的趋势,表2说明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在不同年份的变化。②要抓变化。因为表格中有不同时间和不同比例,所以我们必须敏锐地捕捉到1953~1979年和1995年以来特别是2009年不同时段不同比例的特点。③要抓内在联系。注意紧紧抓住“与此相适应”的内涵去揭示两个表格之间的内在联系。信息一:“8”。据此分析当时这种安排的合理性,即保证了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符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信息二:“8:1”。据此说明选举制度的发展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信息三:“1:1”。据此说明我国实现了城乡选举权人人平等,使公民的选举权得到切实保障,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信息四:由“8:1”到“1:1”,说明我国选举制度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继续发展而不断走向完善。④结合城市人口比例的变化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上述材料表明,建国以来,我国选举制度随着国情的变化而逐步发展、完善。1953年与1979年鉴于当时城市人口比例,选举法做出“8:1”等不同规定,这保证了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符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也说明选举制度的发展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基于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长,1995年改为“4:1”,今年改为“l:1”,这说明随着国情变化我国逐步实现了城乡选举权人人平等,使公民的选举权得到切实保障。我国选举制度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继续发展而不断走向完善。
  
  
  3 知识的重组要求高,体现了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
  上述试题打破了公民、国家、政治制度、国际社会单元体系的思维,要求运用我国国家性质和选举制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学生必须能从《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一框题切出“国家性质”的知识板块,从《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题切出“选举制度”的知识板块。小切口演绎的却是大课改。
  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研究指出,《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一框题要求:了解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i理解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收集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相关资料;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了解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题要求:了解各种选举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评价、比较、权衡各种选举方式的利弊;了解选择选举方式受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懂得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以“假如我是候选人”或“我这一票投给谁”为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新课程背景下《政治生活》教学注重过程性,突出生成性;注重实践性,重视学生思维、行为、学习方式的改变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注重开放性,问题涉及的内容开放,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回答;问题解答的途径是开放的,具有探索性。用新课改过程性、生成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来解读2010年高考政治上海卷第35题,我们才能真正地抓住问题背后的实质。
  
  二、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1 关心国家大事,与时代共成长。
  高考命题总是力求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注重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如果不能把握“实际问题”的实质,对于“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和意义”知之不多且知之不深,我们是不能分析出上述材料中当年的“8”保证工人阶级领导地位的合理性的,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难免会失之偏颇。
  
  2 细心研读教材,打造扎实的知识底蕴。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仔细研读教材,研究应会应知的知识点,把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揣摩其地位和应用价值,勾画出各框题凸显的观点,为新情境下知识重组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一框题为例,我们的知识底蕴应包括: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的领导阶级和阶级基础;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本质;人民民主的特点及内涵;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新时期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要求。《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题的知识底蕴应包括:我国的选举制度是什么;我国的选举制度受哪些因素制约;珍惜自己选举权利的政治学依据。如果我们对框框知识点都那么清晰,对课与课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都很明了,就一定会在较为复杂的表格化问题面前表现得从容淡定、得心应手。
  
  
  3 加强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
  表格式问题对思维的要求是多维的,可以是归纳性思维,也可以是演绎性思维;可以是单向思维,也可以是多向思维;可以是静态思维,也可以是动态思维;可以是微观思维,也可以是宏观思维;可以是正向思维,也可以是逆向思维。必须根据不同思维的特点,通过各种类型的思维训练,完善我们的思维方式,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
  如:对于“2010年江苏省各级财政将安排政府补助资金60亿元,落实和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这一背景材料。我们可以从我国国家性质的角度解读党和政府重视新农保工作的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农民作为权利的主体,享有平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理应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工农联盟是我国政权的阶级基础,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维护农民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国家的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常做此类训练可强化我们的微观思维,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我国国家性质。
  又如:运用政治常识,结合国内外因素,阐述对“我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反复读题,我们会发现对“我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应包括三层:①理解“发展”。②理解“和平发展”。③理解“始终不渝”。怎么分析这三层呢?需要运用政治常识,结合国内外因素。我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国家性质与时代主题所决定的。第一,始终不渝地“发展”。从国内因素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必须以发展来满足人民需要,如近年来政府特别重视以经济发展促进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的解决,发展始终是硬道理。从国际因素看,激烈的国际竞争决定了我国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二,始终不渝地“和平发展”,首先在于以和平促发展。我国必须利用国际和平环境促进国内发展,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任何国家都难以发展;我国必须利用和平环境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国内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全球性问题,没有国际合作,任何一国都难以独自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始终不渝地“和平发展”,还在于以发展促和平。事实已证明,我国在对外交往中一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凭借国内发展所不断积累的综合国力,为维护国际和平作出重要贡献,如参与国际维和、打击海盗行动等。进行此类训练可强化我们的宏观思维和多向思维。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论点,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论点要紧扣论题,论述要合乎逻辑,学科术语要使用规范。
  对于表格题,我们要特别注意训练归纳性思维,抓标题,抓指标,抓注解,分总结合、横向分析、纵向分析、辩证分析、比较分析、趋势分析,恰当用好概念化语言。如果题目中同一指标上存在两个以上柱状图,我们就必须使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差异中研究事物发展的趋势。如果曲线图上有明显的折线形状,我们就必须联系重大时政分时段归纳,在变化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进程。
  如:试概括下列表1、表2包含的主要信息。
  据根材料内容,我们可做如下比较分析:表1反映了1980年以来江苏卫生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每万人医院床位数呈现增长趋势,说明江苏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1980年以来江苏人均诊疗次数翻倍,反映出人民医疗卫生需求日益增长。每万人医院床位数不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出医疗供给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表2反映了医疗支出中个人支出有所下降,政府和社会支出有所上升,但个人支出比例仍然偏大,个人负担重,政府承担的卫生支出比重偏少,反映了医疗公益性不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需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