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九年。九年,纳入历史长河,可能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体育课程改革而言,却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时段。这九年,是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九年,是着重于新课程理念日益向实践层面深入的九年,是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进行反思的九年。
九年的路程,九年的实践,虽然步履维艰,但是我们的课堂已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对学习目标的设置、学习内容的设计、学习方式的运用、学习评价的视角等方面更为关注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其实体育新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变化,本文选择了几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流行词: “选项学习”“目标引领内容”“自主合作探究”,来说说自己的经历,谈谈个人的感受。
一、选项学习——学生个性得到了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公认的潮流,所以新课程在定位时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课程,同样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水平五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作为学习的内容,以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满足学生个性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回顾以往的体育学习,均为统一的运动项目,统一的学习内容,统一的学习进度。但实际上学生在能力和兴趣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千人一面的学习,显然不能使所有人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这可能也是我们常常苦恼于学生不能够主动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吧。选项学习则为学生尊重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提供了选择的可能,学生可以从眼前若干可能性中凭着明确的意志作出判断,作出取合。记得有人说过:“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选项学习就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次选择的机会,积极的意义显而易见。
尊重学生的兴趣,实施选项学习,其实就是“尊重个性化发展”教学思想的一个细化,但是“尊重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并不是无条件推崇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比如选项学习首先在场地设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篮球、足球弄个框找个地儿就可以解决,但诸如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基本上都需要室内场地了,在边远地区有些项目想要开展真的很困难。
二、目标引领内容——教师成了课程发展的主体
“目标引领内容”源自于“目标统领内容”,也许是感觉“统领”太绝对了,后来衍变成了“引领”。
体育课程标准采用“目标引领内容”的模式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在课程开发或教学内容选择上赋予广大体育教师充分的开发权利,课程内容逐渐由统一性向多样性、固定性向选择性等方向转变,从而可以避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管学校有无条件、学生有无学习兴趣,机械地执行统一大纲的情况。也就是说由于体育教学内容健身功能的可替代性,老师不管选择什么内容,只要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就行,所以就有老师用“条条大路通罗马”来比喻“目标引领内容”,其实这倒是很好地解决了中国地域广、地区条件差异大的矛盾,好多具有地方性特色的运动项目应该可以经过改造进入课堂,使得体育教学更加符合地方实际。
“目标引领内容”把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选择权利赋予体育教师,使得体育教师成为了课程发展的主体,由他们把体育新课程的蓝图或操作设想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变成具体行动;他们具有的一些专长、强项按照“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在改革中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熟悉领域根据目标的不同并结合学校资源、学生特点、自身条件来选择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重组、设计,这无形中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面对体育新课程“目标引领内容”,在体育老师选择自己的专长来进行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体育课程内容距离多样化的理想还有差距,往往比较单一,集中于田径、篮球、足球等项目;地方性运动项目的开发由于教师能力的差异,真正达到课程水平的少之又少,同时对学生身心发展极为有利的体操类项目反而不见了;具有承载民族文化的一些民族民间体育内容被边缘化了,在好多地方,堪称国粹的武术在教学内容体系中已经被“抹杀”,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在“目标引领内容”的思路下,是不是还要设定一定范围的必修必学内容。虽然在水平五阶段有田径类的必修必学,但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好像需要扩大范围。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确立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于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成为了新课程下最为响亮的口号之一,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也就走到了前台。通过这些方式进行体育学习最大的亮点是改变了以往体育学习中就技术学技术的局面,为体育学习中非技能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平台,使得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成为了可能。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新型学习方式并不是对接受学习的否定,而是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更多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以往的学习是经验的间接获得,现在的学习应该就是一种经验的直接体验。
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实际的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以至于出现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做表面文章,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不高,学生主体的表现并非来自于对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究其原因,可能与老师们对新型学习方式内涵并不是十分了解,不能够很好地处理新型学习方式下学生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有关。下面来看一个展示课片断,大家可以有所体味。
【案例:一节健美操课片断】
(1)在学生基本掌握健美操的基本步法和动作之后,老师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作组合创编,看看谁的动作组合得最好,展示得最漂亮。
(2)学生分组讨论创编,讨论很激烈,学生一直在讨论,不能形成共识,所以创鳊动作进展有些困难。
(3)教师巡回指导: “你们可以这样组合啊……”教师在小组内示范。
(4)展示动作组合,组合动作雷同居多,基本上都是老师的个人想法。
这是现实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老师们也逐步倾向于“把时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表面上看,在本片断中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当学生真正得到解放,自主意识得到唤醒的时候,教师却让出了舞台,缺少对学生呈现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整理和调控,缺少指导学生建构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学生进行组合创编很少有新东西出来,雷同的内容较多,很多就是老师想法的移植,课堂表现呈现出低效。好东西不能够用好,我们的路真的还很长。
四、结语
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当新课程的理想照进现实时,我们有了方向,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生着变化。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差距,新的理念在实施的进程中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课标本身考虑不周全的,有教师自身能力不足的,有学校条件达不到的,还有就是遇到困难就后退的。香港中文大学黄毅英曾经写下“期盼、失落、冲突、化解和再上路……”,季浏老师曾说: “体育新课程是不断逼近的理想。”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真正的教育理想也许永远在路上,我们只能不断靠近,很可能无法完全企及。
所以,我们任重道远,未有穷期,不断向理想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