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教案设计若干问题研究

2010-12-29 00:00:00
体育教学 2010年11期


  教案也称为课时计划,是根据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特点和场地器材等教学实际情况预先设计的一堂体育课的教学方案,是教师完成一堂体育课的具体行动计划。体育课教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效果。在实践层面,体育教师们编写的教案可谓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也无统一、固定的格式。但教案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应关注的重点要素是什么?各重点要素如何设计?这些问题较少有人探讨,需从理论上进一步梳理。
  
  一、体育课教案所包含的结构要素
  
  纵观各种体育课教案,无论其形式上怎样变化,其内在的结构要素却是一定的。概括起来,一份实践课的教案,大致包括了以下结构要素(见表1):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需重点关注的内容。从一线教师所设计的教案来看,普遍对第三(教学目标)、第六(教学组织、教学步骤、教学要求)两个要素比较关注,其编写的质量也较高,而对其它要素尤其是第七(运动负荷)、第九(教学评价)不够重视,应进一步加强。
  
  二、体育课教案设计方法与思路
  
  囿于篇幅的限制,本文重点探讨体育课教案中三个核心要素的设计方法与思路。
  
  (一)体育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着眼一堂45分钟的体育课结束时,学生在知识、技能、体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1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
  如何清晰、准确、具体地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设(Condition)、表现程度(De-gree),简称ABCD型式。
  (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指的是学习者。体育教学目标所预期和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体育教师的行为。因此,规范的教学目标开头应是“学生……”,事实上,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行为主体一般省略不写,但目标表述的方式仍应较明显地体现出学生是行为完成的主体,例如“(学生)能连续蛙泳50米或正确做完一套8节的健美操”,如果表述为“教会学生……”或“培养学生……”,则易变为教师的行为。
  (2)行为动词: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可分为模糊的与明确的动词。模糊的动词有:知道、了解、喜欢、相信等。明确的动词有:陈述、选出、比较、模仿、示范、改编、接受、服从、拒绝等等。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明确、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常见的行为动词见表2。
  (3)行为情境或条件:行为情境或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或条件下完成指定的操作。体育教学中常用的对行为条件的表述见表3。
  (4)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表现程度采用定量的指标或标准,一般包括:完成行为的时间限制,如“5分钟内,跑完XX米”;准确性,如篮球罚球“百分之九十投中”;成功的特征,如引体向上一组“至少完成5次”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意类目标表现程度的表述要比其他领域困难,不容易作业化和具体化。格朗伦(N.E.Cronlund)提出了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折中陈述方法。如“球类运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个目标可以这样表述:“学生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能说出团队精神的大概意义,能在运动中与同伴进行适时的传接球的密切配合;能够指出运动中由于同伴的配合不当所造成的失误。”上述第一句话是对内部过程的表述,后面三句话是为了说明内部过程而表述的可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两者相结合的表述方法,既保留了行为目标表述的优点,又避免了行为目标只顾及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
  2 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示例
  (1)认知类体育教学目标(见表4),
  (2)动作技能类体育教学目标(见表5),
  (3)体能类体育教学目标(见表6),
  (4)情意类体育教学目标(见表7)。
  
  (二)体育课结构的设计
  体育课的结构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体育课的几个大致的部分或者阶段;二是指体育课进行的基本顺序或者流程。三是指体育课中各种教学活动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交替的方式与方法。根据体育教学的一般程序和学生在体育课中身体活动的变化规律,可将体育课的结构大致划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部分。在实践中,也可以按照学生在体育课中认知及心理活动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来划分体育课的结构,如将体育课划分为“引起动机、c71d6afa28919ab0fbb84127bcadc82a16604424f20968bdd6912a29352d186f满足运动愿望,适当降低强度、保持活跃情绪、发展运动能力、身心恢复、调整、小结、布置作业”六个阶段等。
  在设计课的结构时,有以下要点要注意:
  1 课的结构要体现教学目标要求
  不同的教学目标,课的结构有所不同(见表8),在设计课的结构时,应注意体现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
  2 要体现不同类型体育课结构的差别
  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其特点不同,在课的结构上也不一样(见表9),在设计课的结构时应体现出这种差别。
  3 要体现出体育学科的特点与规律
  体育课的结构始终要围绕着三条主线来安排:一是学生在一堂课中身体活动的变化主线,二是学生在一堂课中运动技能的形成主线,三是学生心理活动变化的主线。无论课的结构怎样安排,都不能离开这三条主线,否则就会背离体育学科的特点与规律。
  基于以上要点,我们提出在设计体育课的结构时,可以先将体育课的结构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见表10),然后在细微结构上考虑教学目标的要求、课的类型和特点。
  
  (三)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
  1 体育教学方法的层次
  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而采取的不同层次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体育教学方法是个系统,有其构造和构成。体育教学方法是由高低不同、范围大小不一的一系列方法、方式组成的体系,这些方式方法就构成了体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层次结构。
  在一节体育课教案中,在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中,涉及到多种层次的体育教学方法,其既有宏观的,如体育教学方式、体育教学策略;又有中观的,如语言法、练习法等;还有微观的,如各个具体教学内容的教法步骤等。
  一般来说,体育教学方法包括三个层次:
  (1)宏观层面的体育教学方法:宏观层面的教学方法主要大都是理念性和策略性的,其体现了教学方法的整体风格与方向,主要涉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直接的教学方式和间接的教学方式。
  所谓直接的教学方式,即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法直接引导学生按照教学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所谓间接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并不直接采用讲解、示范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而是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相应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通过相互讨论或者个人独立的学习与探索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根据学生行为的参与方式可将学习方式划分为被动学习、依赖性学习和自主独立性学习;二是根据学生情感或认知的参与方式可将学习方式划分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三是根据学生社会化的参与方式可将学习方式划分个体、封闭性学习和开放、合作性学习。
  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其特点、教学效果都不同,而且还会影响到中观以及微观教学方法的设计。
  (2)中观层面的体育教学方法:中观层面的体育教学方法,涉及到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些具体教学方法,如语言法、直观法、练习法、完整法与分解法等,其是工具性的。因为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作用及适用范围,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效果。
  (3)微观层面的体育教学方法:微观层面的体育教学方法属于操作性的,其包括具体的教法步骤、组织方法以及手段、教具运用等,其是上两个层次体育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无论宏观层面的体育教学方法,还是微观层面的体育教学方法都要通过一定的教法步骤和组织来实现。
  
  2 体育教学方法设计的思路
  (1)先宏观后微观:宏观层面的体育教学方法虽然是理念性和策略性的,但其却决定了教学的基本方向。尽管在教案中出现的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微观层面的,但设计的过程中却要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加以考虑。例如一堂体育课准备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那么教学方法的设计就要考虑如何分组、分组后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步骤等相关内容。
  (2)通过具体的教法步骤和组织方法体现不同层面、不同类型方法的运用: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一堂体育课教法步骤和组织方法的精心设计上。例如:
  案例:“保龄球”的学习方法设计
  步骤一:学生被分为8个小组,每组5名学生。每个小组都有一张保龄球记分卡和1个保龄球练习站,并设有—个学习任务卡片盒。
  步骤二:每个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按照保龄球的比赛方法进行比赛,并将每人的比赛成绩记录到保龄球记分卡上。
  步骤三:小组每个同学完成1轮比赛后,由小组长从学习任务卡片盒中取出一张任务卡,由小组长带领完成学习任务卡上安排的内容。
  步骤四:各小组在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后,向老师提交各成员的保龄球记分卡并简要汇报学习的情况。
  在上述案例中,四个教学步骤体现出来的宏观层面的教学方法是间接教学方式和合作学习;中观层面的教学方法是练习法、比赛法和语言法等方法。因此,在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中一定要注重教法步骤和组织方法的设计。
  (3)要紧紧围绕体育教学目标来设计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因此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一定要紧紧围绕既定的体育教学目标来进行(见表11)。
  
  三、教案设计的要求
  
  (一)教案要简明、扼要,注意教案编写的常态性
  作为一堂体育课的教学方案,设计时既应全面、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要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体现出体育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教案的设计并非越详细越好,因为教师备课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堂课都当作教学比武或展示课来对待。
  
  (二)要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
  体育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体育课上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学习内容,而学生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身体必然要承担~定的运动负荷。在教案的设计中,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应引起特别重视。要通过对课的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来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
  (三)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视自己的优点,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在教案设计中要关注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要注意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并通过相应的组织教法手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四)加强对“学法”的研究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学,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案设计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学会”所学内容。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导”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研究,以便于在教学中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法,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自我育体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