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课充满生命教育的活力

2010-12-29 00:00:00倪胜勇
体育教学 2010年11期


  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举行了四次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作为一名地级市的体育教研员,辅导我市的体育老师能够有幸参加其中三次现场课的观摩展示,并通过观摩展示活动的平台,聆听专家们的点评,与同行们学习交流,使我们获益匪浅。而每一次参与全国观摩展示活动之后,都能使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好新课程改革前和改革后的体育课教学,以及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等方面的各种关系,引发了理性层面与操作层面诸多问题的反思,尽管有些问题的反思,还有待于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进一步的检验,但反思的归属点是怎样让我们的体育课使学生身心得到充分的健康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教育的活力。
  基于此,通过本届观摩展示课括动,探讨如何让我们的体育课充满生命教育的活力,仍需要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关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是体育课充满生命教育的根太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征是教学环境的动态性,体育的知识技能、运动情感、运动角色、人际关系等,相互交融于课堂各种教与学的方式综合显现的过程,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呈现出生命教育的缩影。因此,体育课的教学设计。是通过以体育的知识技能为载体,同步培育学生良好的运动情感、明确的角色责任、合作进取,充分体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性教育。在本届某些展示课中动作技术教学效果显现有余,而发自学生内在主动练习欲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堂动作技术教学语言设计比较到位,而针对不同运动项目动作技术学习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想要学生以何种准备学习的心理和思维状态由浅人深地投入练习的语言,却显得机械、重复和呆板,诸如“老师的动作好看吗?”“想不想学?”“面带微笑!”“高兴一点!”“你真棒!”……之类语言,已难以调动学生主动练习的欲望,只有当动作技术学习的特性与调动学生思维、调整适度心态的教学语言相协调时,学生才有可能出现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营造出身心两健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培养学生运动学习的兴趣,是体育课充满生命教育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通俗的道理人人都明白,而使学生产生相对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兴趣,是需要教师精心培养的。不同水平学段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与其身心发展规律、思维能力相关联,体育课学习兴趣培养的共性特征是让学生体验到运动过程的快乐与成就感,而体验运动过程带来的快乐,是需要付出一定的艰辛,甚至要通过“有价值的弯路”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因此,如何让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技能学习产生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根据学习对象的体能技能水平及运动认知的能力,通过对运动项目教材单元的处理、加工提炼及课时动作技术规格与练习方法手段的设计过程,来挖掘该运动项目教材对学生学习能够产生的兴奋点,在此前提下,设置课时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才能体现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培养的适切性、系统性。在本届观摩展示的一节初中女生器械健美操课中,教师通过挖掘以练习小组为单位,手持器械的多种身体动作姿态,在规定的音乐节奏里能够变化出多少种练习队形,来衬托优美的姿态造型这一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主动合作练习的情绪高涨,通过展示和获得同伴们自发的掌声,获得了运动体验的快乐与成就感。
  
  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体育课充满生命教育的要义
  
  新课程改革着力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探索新课程下体育课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是对以往的体育课堂学生被动学习方式的改进与完善。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教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运动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运动知识技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选择适合自身体能锻炼的方法,并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空间,充分挖掘学生运动技术技能学习的潜能,逐步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方式的和谐统一,体现出新课程下体育教学是平等生命主体对话的平台。在本届观摩展示课中,我们也看到了上课老师通过这几年教学实践的探索,在课堂教与学的组织形式上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以练习小组为单位的自主“练习单”、带着问题举一反三的探究性练习、自主合作选择练习方法的讨论、武术攻防含义实际运用的自我演练等等,虽然这些学习方式的形式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或争议,但是,课堂上学生们所表现出积极主动和全身心投入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场面,让我们看到了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的生命力。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是体育课充满生命教育的原则
  
  近几十年的体育教学,我们习惯于用一种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在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下,这是片面的,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的身高、体能、协调性以及对某个运动项目的悟性等都是不同的,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方式也是存在差距的。这些差异如果不被体育教师所重视,会让一部分学生没有成功体验,享受不到运动的快乐,而另外一部分先天条件较好的学生因为缺乏挑战性,而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承认学生的生命性,就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在教学设计时要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本届展示课中,这一点是体现得比较充分的。比如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选择不同高度的跳箱或分腿腾越不同幅度的山羊或有针对性地选择解决问题动作的练习手段等,这些教学形式上的分类要求,不搞一刀切,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同时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课中适时适度地提供学生自我动作技能展示的平台和给予激励式的点评与指导,充分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育提升了生命的质量,体育弘扬的是一种健康的生命方式,促使人们通过积极的锻炼,拥有强健的体魄,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积极追求,最终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所以,我们的体育课堂应该永远充满着生命教育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