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青春在大坝山“隧道”延伸

2010-12-29 00:00:00王秋红
世纪人物 2010年9期


  人物背景介绍:
  
  杨军,担任内蒙古4个项目指挥长;
  容志勇,担任巴新项目项目经理;
  王晓文,担任巴新项目安全和质量部部长;
  刘玉峰,担任工程部部长。
  
  巴新地方铁路由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向南至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地处西乌珠穆沁旗与林西县交界处的大坝山隧道全长6400米,是全国首例“独头掘进3200米”隧道工程。身处在巴新项目部的员工基本都与亲人们聚少离多。这一路走来他们都在默默的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无论条件多么的艰苦,环境多么的恶劣,他们都没有一点点退缩与抱怨,都依然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那么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到底遇到过哪些很艰难的事情呢?同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还有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故事,都生动的记录了每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事迹。为了工作,刻苦钻研,忘我付出,不计个人得失,甚至差点献出宝贵的生命。又是什么精神和信念一直在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坝山”去看看这支充满智慧和活力的队伍是如何艰难的完成这6400米隧道工程的。
  
  全国首例“两口独头掘进3200米”隧道工程
  
  巴新地方铁路由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向南至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主要以运输煤等矿产资源为主的地方铁路。地处西乌珠穆沁旗与林西县交界处的大坝山隧道全长6400米,是巴新铁路唯一特长隧道,也是全线最主要的控制性工程,该隧道地处严寒地区,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度,冬期时间长达7个月,冬期暴风雪等自然灾害频发。隧道设计为两口单向掘进达3200米,没有辅助施工斜井,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项目部组建之初就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用人原则,选派有丰富管理经验容志勇担任项目总工程师。2007年11月刚进场,在容志勇的带领下,项目部技术人员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顶着七八级的暴风雪,自带干粮,连续几天在隧道现场进行察勘和测量,学习其他铁路特长单线隧道施工的专著、论文。
  大坝山隧道洞口段为风积砂,浅埋层,施工难度大,隧道内地质变化频繁,涌水、破碎带等不良地质较多,项目部把施工安全做为头等大事来抓。容志勇总是冒着隧道围岩随时可能坍塌的危险,迅速制定加强支护措施,在现场指挥工人进行抢险作业,除此以外容志勇还冒着风雪到该地区长路堑实地考察,为监理、业主、设计单位收集冬期路堑积雪的第一手影像资料,最终确定了增长明洞的变更方案,解决了该长路堑雪害问题,为以后铁路运营安全解除了一大隐患。
  国内超过4000m隧道不设辅助导坑的几乎没有,大坝山隧道长达6400米却未设斜井改变了国内隧道的传统施工方法,这给施工增添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开挖爆破后,隧道通风、排烟难度成倍增加,施工环境异常恶劣,洞身长时间烟雾弥漫、洞内空气混浊、氧气不足,工人视觉不清、呼吸不畅,部分人员甚至呕吐、晕倒,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各工序时间也相应延长,工效降低,施工人员心理状态极不稳定,工程进度受到严重影响。为了确保隧道施工能够正常进行,项目部采取了多种措施,并耗巨资增加了三座通风竖井,增设国内最大功率轴流风机,垂直深约180余米,为解决隧道通风排烟、排水供电等困难起到了关键作用。
  截止到8月16日,这条长达6400米的隧道采用“独头掘进3200米”的方式让隧道提前3个月在全线率先贯通。
  
  塑造亮剑精神打造团队灵魂
  
  在天寒地冻的大草原中,巴新项目部的将士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再次迸发出开路先锋的豪迈激情,演绎着巴新铁路大坝山隧道贯通勇者的誓言。
  采访杨军的时间为早上9点。按理说早上9点事情应该不是特别的多,但是他的忙碌却让我觉得很离奇。采访不到15分钟,他一共接了8个电话。他对我说,“每天都是如此,晚上不能关机,关了机怕项目上的人找不到我,一天两块电池都不够用。电话接多了脑袋嗡嗡作响,特别影响睡眠质量”。接完电话,就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杨军是在08年5月突然接到公司领导的电话。最初,对项目部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但他摸索不到一个月后,发现项目部存在许多很艰难的问题: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资金缺乏、工程施工难度大、劳务队不服从安排、业主投资不到位、项目工期紧、团队内外也不团结等。面对如此紧急而又大规模的人、财、物、机、环境的变化,如何进行各项资源的重组和分配?面对内外部人际关系的复杂,如何维护大家的安全,注重质量加快速度呢?诸如此类的严峻问题接踵而至。“23局4公司在内蒙古树立的信誉和形象难道会因为这点困难就受到损毁”。关键时候杨军作为4公司的军中主将,能否真的“稳得住”。压力和考验如雷雨前的乌云,再一次重压在这个年近38岁的男人肩头。一个月后他坚定地提出“亮剑精神”,全面指导项目部的工作。何为“亮剑”精神?就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全面工作争第一,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
  提出“亮剑精神”不到一个月,在团队就得到了非常不错的反响。7月份突如奇来的几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杨军不顾个人安危,召集包括容志勇、刘玉峰、王晓文等所有干部的管理层分工协作、落实责任,组织员工抗洪救灾,严防死守坚守现场两天两夜直到洪水退去,没有造成任何人、财、物的损失。调动了内部员工和劳务队之间的积极性,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加深了互助团结,鼓舞了斗志,点燃了热情,年轻的团队经受住了考验。“亮剑精神”是一种牺牲个人利益,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的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主动出击、锲而不舍的行动力;是一种敢于负责、压倒一切的霸气。通过大家共同抗洪抢险把“亮剑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只有大家团结地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筹划一件事情,用敏锐的洞察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把员工的热情和责任唤醒之后,他就马上和业主耐心沟通。逐步解决了隧道通风口不好打、资金不到位、条件差、环境恶劣、工期比较紧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随着业主指令调整,及时做好项目部的各项部署,层层召开动员会,把将士们的士气鼓舞足,各项会议议题明确、短小精炼、三下五除二,把时间留给工地狠抓落实。
  作为一个男人,杨军不仅在工作上拿得起、放得下,他还是一个十分懂得疼爱、关心人的有心人。内蒙古离成都很远,但乘飞机也就2个多小时,实际旅途花不了多少时间。近段时间杨总忙于工作,一直抽不出时间回去看望重病卧床在医院的父亲。说到父亲,杨军除了保持沉默,眼里还隐隐闪烁着泪花,无不显示出对父亲的思念。
  作为指挥长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员工都能拿到应该得的工资、奖金,项目部有更多的利润;指挥部以点带面,把活干好,为公司机关以后的项目打下更牢固的基础;在追求利润以外,还希望能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同时希望所有的员工都能在各岗位不断进步,有所发展,为公司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丝不苟责任重于泰山
  
  巴新项目部的所有员工平均年龄都在31岁左右,负责巴新项目部安质部的王晓文就是个80后。他阳光、帅气、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安全质量管理工作。
  2007年10月公司机关领导果断决策,抽调王晓文担任本工程安质部长,可谓恰到好处。他在安全管理的制度上、执行上、整改上一丝不苟,铁腕管安全,敢碰硬,雷厉风行。在面对着巴新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的严峻形势下,他冷静分析果断应对。从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安全检查的实行和监督,安全隐患的整改到验证,和安全隐患的消除到总结提高无不言必行、行必过,跟班跟踪抓执行。从开工到隧道贯通三年来,施工现场始终活动着王晓文的身影,不是在和班组长探讨安全规定,就是在和操作工人一起交流注意事项。他一共组织安全培训班15期,定期安全检查30多次,安全资料完善齐全,为大坝山特长铁路隧道的顺利贯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巴新隧道地处内蒙古东北,属首都北京周边地区,火工品管理相当严格,王晓文为确保火工品管理上不出现任何纰漏,经常加班加点,深入火工品库房和爆破现场,亲自发放、跟踪、回收、退库管理。而当地公安机关管理相当严格必须在72小时之内上报火工品数据,要不然单位管理卡会被锁,他不辞劳苦跑80公里山路亲自执行,要是遇到“白毛风”(当地叫法,其实就是特别恶劣的暴风雪,伸手几乎看不见五指),那就是与死神搏斗,但是他为了使单位能够正常使用火工品,经常两三天不休息,从没有半点怨言,因此也获得了当地公安机关的高度信任。
  在大坝山特长铁路隧道安全零事故顺利贯通的那一刻,王晓文很感慨的说:“安全管理的严峻形势没有吓倒他,在暴风雪面前他没有选择退缩,无数次面对生命抉择他凭着坚强的意志挺身而上、无怨无悔”。这就是王部长,巴新项目部一名普通的安全工作者。初为人父的他,从女儿出生到现在6个月没有回过家,想女儿了就拿起电话听听女儿依依呀呀的叫声,愧疚于女儿和妻子,但多次面对个人和集体利益的选择时,他都会毅然决然的选择集体。当然,像王晓文这样尽职尽责的员工在巴新项目部数不胜数。
  
  克服艰苦条件战胜冰天雪地
  
  08年6月份刘玉峰被公司机关调入巴新项目部。刘部长所负责的是工程部事项,同时还主动承担起了项目的“营救”工作,自从刘玉峰担当起了营救工作,他光是营救王部长就30多次,这还不算营救其他的同事。如果听他讲述营救的故事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有一次营救事件发生在12月28日,这天的日子想起来让大家至今都心有余悸,有七位员工象往常一样,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在工地上施工,28日下午4点多,天气突然刮起了“白毛风”等大家反应过来准备往住宿地方赶时,为时已晚,当时7个人一台车,谁知刚走出大约1公里左右,遇见一个大雪堆车无法通行,于是大伙赶紧下来铲雪。可是一下车都惊呆了,白茫茫的一遍。风夹着雪,雪和着风,眼前根本就是一堵雪墙,就连自己的手指伸出去都看不见,狂风怒吼、大雪纷飞大家都感觉好像进入了地狱一般的无助。这种情况下,有人哭了,有人被冻僵了,每个人似乎已经没有力气再说话。还好有一丝微弱的手机信号,大家立即给刘玉峰打电话营救,但面对如此震怒的大自然,营救的希望到底有多大,心里没底。但刘玉峰接到电话后赶紧带着装载机到了现场,就这样千难万险,历时将近5个多小时的营救工作,把员工抢救出来安全的回到了施工队驻地。
  当我问到刘玉峰关于他每一次营救的时候,都有可能有去无回,但又是什么动力一直在支撑着他,要坚持着每一次的营救?他告诉我,“是巴新项目部的‘亮剑精神’在支撑着他,巴新项目部所提倡的‘亮剑精神’是一种牺牲个人利益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的精神。当团队中任何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大家要共渡难关、不怕死,要有上下一心,团结共进的亮剑精神。”
  也正是因此,无论工作上遇到多大的困难,都默默的坚守着自己的岗位,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热情和汗水。无论条件有多么艰苦,环境有多么恶劣,都没有一点的退缩与抱怨。工程中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多大的压力,也从未有过丝毫气馁和放弃。都以顽强的意志力和高昂的斗志,发扬着不畏艰险的“亮剑精神”,依靠骁勇善战的团队,攻克了一座座艰巨的施工堡垒,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抒写出了雪地严寒中一篇篇亮丽的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