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50例疗效观察

2010-12-29 00:00:00童蓓丽仇年芳芳等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0年5期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2片,每日3次。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养阴清热活血化浊汤,每日1剂,每日服2次。2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血糖、空腹胰岛素、改善胰岛素释放率、胰岛素敏感指数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能有效减轻症状。改善胰岛素抵抗,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5-0027-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的年龄也日趋低龄化。由于糖尿病人群中并发症多并且十分严重,因此,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公共卫生问题。过去遗传因素一直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但是不断升高的发病率,已不能简单以遗传学说来解释了。目前认为大部分的发病者都发现有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也就是胰岛素抵抗的存在。本文探讨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对外周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00例均为本院内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32~52岁,平均(45.3±3.4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4 a。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33~54岁,平均(45.8±3.47)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 a。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纳入标准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体重指数>23者(体重指数一体重kg/身高m)。
  1.2.2 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造成的继发性糖尿病,如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嗜咯细胞瘤等。②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患者,对本药过敏者。④血胰岛素正常或低于正常者。⑤凡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未按规定服药者、无法制定疗效者和资料不全者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糖尿病基础治疗。①糖尿病饮食控制;②合理运动;③情绪及心理治疗;④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片(上海华氏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50307)2片,每日3次。
  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养阴清热活血消脂化浊汤,黄芪30g,黄精30g,女贞子15g,玉竹10g,葛根30g,虎杖10g,丹参15g,当归10g,陈皮10g,白术15g,山楂15g,枳壳10g。多食明显者加生地15g,口渴甚者加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0g;口腻者加苍术15g;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后下)6g,麻子仁10g。每日1剂,日服2次。
  1.3.3 疗程2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分别测定2组治疗前后的血糖及胰岛素,参照Cederholmt等的方法,计算SI(外周胰岛素敏感度)和IRG(胰岛素释放率),用李氏引进的方法计算IAI(胰岛素敏感指数)。
  1.5 统计学方法2组测得值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计分方法。无症状为O分,轻度减少为2分,中度或中等为4分,重度或重为6分。显效:治疗后症状消失,或空腹血糖<6.1mmol/L;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计分值下降1/3~2/3(不含2/3及1/3),空腹血糖比治疗前下降2.0~3.0 m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