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须借助于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情境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自然环境或具体社会环境。课堂教学情境作为课堂教学中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和氛围,可分为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人文情境是感性的、具体的、情感化的,强调想象与迁移,审美与思辩。科学情境则是理性的、抽象的、简化的、实在的,强调的是理智与逻辑。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强调科学情境的营造,即教学崇尚统一性、一致性、必然性以及整体性,以理性为核心,其目标指向科学知识本身。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按照自己所理解、预设的知识目标规范学生的学习,在学生偏离或者无法达到预订的目标时,教师会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约束学生,经常呈现出严谨、严肃、严格,甚至于严厉僵化的教学情境。
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近年来我国许多学校倡导的课堂教学情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文情境,即强调课堂教学的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创造性、情感性,以感性为核心,其目标更多地指向于学生本身的发展。在这种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亲密无间,循循善诱,相互熏陶,教学相长,使师生浸润于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纯洁、疏朗、博大的氛围之中。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然而,随着我国学校教学评价强调课堂师生互动导向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能达到“轰动效应”的课堂教学情境受到强力推崇的怪现象。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就是好的吗?我个人认为,回答是否定的!如果任由这样的价值导向泛滥,课堂教学会误入歧途!毕竟教学不是表演,教师不是演员,课堂不是娱乐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课堂教学情景,向来与真正的知识和理性教学南辕北辙。韦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对“那些能够吸引众多学生的课程,抱有很深的怀疑”,因为这些课堂教学情境常常夹杂着大量的感情宣泄,而真理是安静的,课堂教学的狂欢带不来真正的知识和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科学与人文两种情境不可偏废,应该协调统一。
在对科学情境与人文情境分割开来理解的同时,应当明确的是,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个性鲜明的学生,要完成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人格塑造等基本任务,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操作过程中的不可预见性往往同时存在,单纯的科学情境或人文情境都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也就谈不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该把两种情境协调统一起来。许多相关科学理论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比如,脑科学的研究证明,理性、思维的科学场景有利于开发人的左脑,而感性、想象的人文场景更有利于开发人的右脑,同时,人脑各部分之间协调合作,不会有截然不同的分工。就是说,两种课堂教学情境和谐并存,对于学生大脑的全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应当突出体现自然和谐的特征,既有人际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又有苦苦的思索、理性的思辨,在人文的阳光中探究科学,在科学的探究中享受人文关怀。为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会思考、有感情和具有无限潜能的有机体。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与合作的机会,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保证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的点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对话,不仅仅向学生传递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人格。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