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班级群体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

2010-12-29 00:00:00周晓红
中国教师 2010年18期


  班级群体,是在学校环境中围绕一定目标互动的,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学生集合体,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源。班级群体心理,是一个班级中所存在的心理环境,因班级群体比学生个体规模要大,所以其对班级建设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远远大于个体。如果教师只关注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关怀,而忽视了个体所置身的学生群体,那么,这种关怀很可能是低效甚至是完全无效的。当前,高年级群体心理问题及其辅导对策已经成为小学班主任关注的重点。
  一、消除自私狭隘:组织集体游戏——“欲擒故纵”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享受惯了家人的呵护,有些甚至是溺爱,因此自私、狭隘的心理日益膨胀,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或封闭在小团体内,缺乏班级集体意识。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当他们自身的某些“利益”受到“威胁”时,各种矛盾便可能一触即发。
  对此,作为最直接的教育者,班主任应采取“欲擒故纵”的辅导策略,用小学生们最容易接受的集体游戏的方法,让他们在没有一丝“戒备”,没有一点“抗拒”的情况下,自觉自愿甚至是兴致勃勃地接受教育。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精神得到愉悦,情感得到释放,从而能适应群体,懂得规范,增强集体意识。
  例如,教师组织“同心齐步走”比赛。此游戏需要参与者的共同努力,这势必会带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群策群力、相互合作。这种合作往往是因为活动组织的需要自然形成的,友好合作的氛围是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内生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的,从中衍生出来的合作意识则是学生在班集体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精神素养。另外,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情。
  又如,教师组织“荒岛逃生”游戏。尽管大多数儿童缺乏对别人的关心,但他们都怕孤独,都希望被别人接纳、关注、认可,都希望在集体的怀抱里有一席之地,都渴望归属感。这个游戏给小学生的成长会注入更多的营养,促使他们友好合作氛围的形成,让他们体味到:“在集体中成长,我很快乐,因为我能帮助别人,我也得到别人适时的帮助!”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不露痕迹的教育。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个体未感到外界指令压力,而完全自主活动时,往往能从活动中获得最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改变共同推诿责任:召开班会——“尽力就行”
  小学生往往喜欢邀功,却不愿对自己的失职承担责任,甚至有时为了逃避责任,会编造出种种借口。比如,一项集体活动搞砸了,高年级的小学生会不约而同地从同伴中寻找“替罪羊”。而那个或那些原本也为集体付出了努力,倾注了激情的学生或小群体就成了班级群起攻之的对象,他们面对活动失败的事实,面对来自同伴的奚落、批评,心中的痛苦难以名状,对集体的向往和热情也遭到重创。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班主任教师应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保护学生个体的心灵。
  有一次,学校六年级组举行趣味运动会。每一个班都对比赛充满了胜利的期待。正当迎面接力赛难分难解的时候,笔者班级的一个运动员摔跤掉棒了,致使整个班级名落孙山。一些学生又气又急,尖着嗓子严厉地指责失误的运动员,其中被指责的两个学生当场就委屈得哭了。
  群情激愤的硝烟还没有散去,笔者和中队长一起立即召集班干部智囊团开了碰头会。班干部们都很有思想,大家分析:同学们的反应这么强烈的原因,主要是同学们过于注重比赛结果,而没有注意到其实每一个人在活动中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最后,班干部们一致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同学们平静下来,不互相指责,不推诿责任,在对待比赛名次的问题上摆正心态。在笔者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智囊团的积极筹备,“只要尽力就行”的主题班会诞生了。
  考虑到班上大多数学生是姚明、刘炜的粉丝,中国男篮在北京奥运会上的表现也是学生们经常津津乐道的话题,所以,主题班会从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分为三部分内容:中国男篮,虽败犹荣;接力赛跑,尽力就行;关注生活,摆正心态。
  班会活动让学生们在分享中发现,在分享中感动,最终在思想上明确:运动员每一颗汗珠所折射的都是为集体奉献的精神,拉拉队员每一次声嘶力竭的呐喊都是运动员奋勇拼搏的动力和坚强的后盾。不管比赛的结果如何,只要全体队员心中都装着集体,尽了力,这样的班级就是最棒的。班会主持人及时引导大家互相说一些安慰的话,大家都打开了心结,还互相诚恳地提出改进比赛技术的方法,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此后,学生们的心态果然平和了,班级气氛融洽了。
  可见,集体问题集体解决的策略能够抓住生活的小切口,有深度地挖掘活动资源,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应利用集体事件,创造班集体的激情时刻,让学生们获得内心真正的感动,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形成健康的集体心理,努力实现班集体的共同愿景。
  三、解决“毕业前夕综合症”:“心理按摩”——“作足准备”
  “毕业前夕综合症”,即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大多已渐入青春期,在四五月份总复习阶段都会有浮躁的心理,通常表现在:有的人整天烦躁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人容易焦急忧虑,怕自己考不好;有的人没有计划性,顾此失彼;男女生之间喜欢打打闹闹。总之,小学毕业班的纪律有些散漫,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变化期。
  对此,班主任自己应先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看待学生的变化和成长,既关心学生的身体变化,又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适时进行谈话引导、“心理按摩”,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促使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引导他们快乐地享受小学最后一段美妙的时光。笔者总会给毕业班的学生讲起一个故事。
  
  大西洋沿岸有一个农场主,肆虐的风暴常常让他蒙受巨大损失,谁都不愿到这里来打工。直到有一天,一个中年男子自告奋勇地来帮忙。一天深夜狂风大作,农场主急急忙忙来敲那个男子的门,想让他起床帮着拴牢农场里一切可能被卷走的东西。结果那个男子毫无反应,农场主气得真想立即解雇他。他强压怒火跑到外面,准备独自应对暴风雨,可眼前的一切让他惊呆了:农场里所有的干草堆都早已被盖上了防雨布,牛在棚里,鸡在笼里,所有房子的门窗都被关好,每件东西都被拴得结结实实,没有什么能被风吹走的。农场主这才明白,那个工人之所以能够睡着,正是因为他早已作足了准备。
  
  每次笔者讲完故事都会平静地说:“孩子们,如果你们也能静下心来,在精神、心理、身体等各方面作好准备,那么,你们所度过的小学最后一段的时光肯定是最精彩的。”这个故事总能让学生们有所感悟,踏下心来认真复习。
  笔者还经常开设一些心理辅导课,如请妇科专家来给毕业班女生讲青春期的知识,让她们泰然面对生理变化,请学校心理辅导员来组织一些心理辅导,让高年级学生们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学会倾诉和自我解压,遇到不快会调节,遇到矛盾会解决,能情绪饱满、信心十足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总之,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会面临各种烦恼和焦虑。关注高年级学生的群体心理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辅导策略,教师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在师生和谐相处中形成班级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和心理氛围,使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幸福地身处其中,使每一个人又影响和促进集体心理环境的改善,从而形成群体心理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小学高年级阶段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中永远值得回味的美妙时光,班集体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
  (责任编辑:李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