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课堂缘于生成

2010-12-29 00:00:00袁晓霞
中国教师 2010年18期


  语文本身的丰富性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多种可能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应当少一点固定的预设,多一点生成。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成”的教学资源,打造魅力四射的语文课堂。
  一、在“对话”中生成新的思想和语言
  语文教学是一个平等沟通、真诚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师生双方相互尊重、人格平等、心心相通的时候,平等对话的语文教学才能生成。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自己的小朋友,以机智诙谐的语言,叩开他们丰富多彩的童心世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可以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
  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大家对作者的感受是这样体会的:
  
  师:“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怎样理解呢?
  生:说明以前的朝代没有像周总理这样的人。
  生:也许以前的朝代有这样不辞劳苦工作的人,但没有这样生活的人。
  师:那就是说也许其他的总理在生活上要求高。
  生:那作者为什么对全世界又这样说呢?“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明外国很少有这样的总理。
  生:外国没有这样的总理。
  生:只有我们的周总理才这样伟大。
  
  静静地聆听,细细地交谈,慢慢地品味:课堂里有学生真心的告白,课堂是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师生、生生“对话”与我们过去教学中常用的“谈话法”有本质上的区别:“谈话法”实际上是教师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只是用“谈话”的方式把学生往已定的答案上引,而“对话”则是对话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思维的接纳。课堂中的话题会随着对话者的关注点的转移而转移。在这样的师生、生生、人本“对话”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心声,去发现具有创新的想法,让创新的音符跳跃在课堂上。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新的思想和语言生成,会产生创新的火种。
  二、在争论中生成智慧的火花
  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学中,学生才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应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不要强求学生的思维程序和教师的思维程序完全一致,不以个别回答代替全体的理解,不苛求相对纪律的严肃性,为学生搭建交流思想和知识的平台,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提倡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充分地、大胆地展开丰富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甚至“忘乎所以”。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机和活力。
  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对学生说,由于八达岭的山势高、岩层厚,因此詹天佑采用了“竖井开凿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打一口竖井可以增加两个工作面。这时喜欢提问题的魏碧玉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既然工作面多,可以节省时间,为什么不多打几口竖井,甚至打十口、二十口,多打不是更省事吗?”这个问题立刻使课堂活跃了起来,学生们都加入了讨论,课堂上高潮迭起……
  
  生1:不可以多打竖井,由于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经济能力有限。
  生2:我认为可以多打竖井,这样增加了工作面,节省了工作时间。
  生3:但是这样可能会带来山体坍塌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生4:再说多打竖井在人力上也是不允许的。
  生5:你没有记住老师的介绍吗?当时慈禧太后很荒淫,汇丰银行很刁难中国。
  生 6:这样浪费时间,拖延了工程进度。
  
  同学们的争论让我豁然开朗,教学中贸然发言似乎会打破课堂教学的和谐氛围,但是教师的因势利导,会使后面的教学水到渠成,更加深入。教学活动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而精彩,而无限的精彩往往缘于非预设生成的发生。课堂的生成资源无法预设,但可以捕捉,可以引导。
  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撞击,将带给师生同品共享合作学习的愉悦,将带给师生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三、在激情演绎中生成情感的火花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开放的教风,以解放学生被动受教育的地位,给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畅通活跃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为人民服务》时,学生对“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两个词语难于理解,体会不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也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目标。于是,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师:有些同学问“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这组材料。(背景音乐《命运》,教师读原文,学生读现代文)
  师: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重于泰山是——
  生:心里装着别人。
  师:轻于鸿毛是——
  生: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被别人压迫而痛苦而死的人。
  师:所以他不想做这样的人,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
  生:我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写完这部史书。
  师:戴上了刑具、挨打受辱、被剃掉头发、铁索束颈时,司马迁对自己说——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想起司马迁所受的酷刑,联系毛泽东同志号召大家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学习他的——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死得重于泰山。
  师:我们要好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崇高的世界观。
  
  只有一次次撞击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火花,才能形成燎原之势,使师生互融,让课堂高潮迭起。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多种资源,用真情感动他们。
  四、在交流中生成生命的梦想
  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动起来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邻座小议、分组讨论、集体交流,人人各抒己见、合作激智。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展、合作交流的过程。我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给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可以选择,那么你希望得到父母慈祥的爱,还是严厉的爱呢?”同学们都活跃起来了,讨论得十分热烈:
  
  生1:我希望得到妈妈慈祥的爱,自我懂事开始,我妈妈就对我很严厉,对我要求很严格,我多么想看到妈妈慈祥的面孔啊!
  生2:我很希望妈妈对我严厉一点,她什么事情都依着我,有时会害了我的,对我的成长不利。
  生3:我既需要严厉的父亲,他不会使我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也需要慈祥的母亲,她会鼓励我满怀信心地前进。在我成长的道路上,这两种爱是必不可少的。
  生4:我需要的是父亲严厉的爱,因为我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和耐心,我不会因一点的挫折而一蹶不振。
  生5:我倒是希望我父亲对我慈祥一点,他总是这样严格要求我,会使我失去信心的。
  生6:我希望父母亲对我严厉,我有较好的控制力和坚强的意志,喜欢听忠言逆耳的话。因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