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人际交往;自信心
一、辅导过程概述
来访者最初以书信的形式进行咨询,心理教师在第一时间回复了信件,但因某些原因,该学生一周后还未收到回信,并在课堂上向老师“质问”,后又向心理老师进行了面询,但时间较短。约20分钟,心理老师并未正面给予帮助和治疗,没有使用非常专业的心理咨询技巧,而是通过我校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潜移默化地帮助该生树立自信心,改善了人际关系,真正做到了助人自助。从她写信求助到问题的解决,大约用了五个课时、1个半月的时间。
二、个案基本情况
小倩,女,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一年级学生,16岁。主诉自己有很多的烦恼,觉得活得很累,性格和正常学生有很大差别。最大的缺点是爱哭,比幼儿园小朋友还爱哭,多愁善感,因为自己动不动就哭,导致全班同学对她很反感,在班里人缘很差,经常独来独往。同学们都觉得她有心理问题。于是主动给心理老师写信咨询。
三、“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简介
“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下简称体验式心育课)是我校自主研发和探讨的新课程,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针对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一般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广泛使用的“体验式培训课程”和“教练技术课程”的精髓,研发的一种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发展性: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主体性;以活动为载体,突出体验性;以小组合作为主线,注重在互助与互动中成长;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社会支持系统。
体验式心育课一般遵循体验、感悟、分享、总结、应用五个环节。即每节课都会设计1个目标明确的活动,学生参与活动,实际体验,时间约占整堂课的2/3;然后学生在团队内部自省或者讨论思考,感悟本节课的意义;接下来就是约20分钟左右的分享交流时间,最后有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教师或者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学生的应用是在心理课外的学习生活中。
我们设计的心育活动,在把握课程目标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前提下,灵活地开展课堂活动,尽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动作性,让学生喜欢心理活动,从而在活动中愉悦身心,最大限度地宣泄情绪,排解压力,并且培养了自身团队合作、独立、自信的意识,提高了人际交往、抵抗挫折的能力和技巧,真正做到了激发自我潜能,发挥每个人积极优秀的一面。
四、干预计划
读了这个学生的信之后,我了解到这个学生是在上过一节体验式心育课后写的,对老师还是比较信任的,本身的问题不是很严重,主要是因为不自信、敏感,导致人际关系差,而且这个学生本身急切地想改变这种状况,所以,我决定尽量少或者不进行单独辅导,少运用一些心理治疗理论和技巧,把她当成一个没有问题的学生,通过课程引导让她自己走出心理困境。
五、干预过程
1.巧设时机,为她提供机会
给这个学生回信一周后,周一上午第一节课就是他们班的体验式心育课,我布置完活动任务后,就有一个女生向我请假,说“自己身体不舒服,不想参加活动”。我仔细看了她的胸卡,认出了她的名字,但是我还是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准许她不参加活动。并且给她安排了一个任务,让她帮我去一个办公室送东西,她很没底气地说:“老师,我能送到吗?我没去过。”我鼓励她说:“没有问题,老师相信你能做到。”快下课的时候,我对全班学生说“有谁想做我的心理课代表”,不等学生们举手,我就指定她当我的课代表,当时全班学生都起哄地笑起来,我知道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她有心理问题,当心理课代表很不合适,但是我却说:“你看全班同学都很赞同你当心理课代表,说明你很有能力。”课后,她小声地对我说:“他们不是赞同,他们都觉得我有心理问题。”我非常肯定地说:“谁说的,我觉得你很正常,也很健康。”当时她很吃惊,低下头想了一会,笑笑就走了。我想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是第一个说她正常、健康的人吧,而且我还告诉她,她跟正常人一样,有很多女生也像她一样爱哭。
2.发表文章,为她提供舞台
当上课代表后,她上课时的表现好多了,这时她也拿到了我的回信,她告诉我,她会按照我的建议认真做,重要的是在她心里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正常的人。有一天她问我:“老师,我写了一篇文章《被岁月剥夺的天真》,您看能发表到《心桥》(我们自己编韵一份报纸)上吗?”我当时心里想:“一定要给她发表。”不过我嘴上却对她说,“我看一下,如果觉得可以的话,就给你发表。”我看完后,觉得她的文章文采很好,但是也反映了她的心理极其不成熟,让我找到了她产生心理困境的根源所在,我在文章后面给予了她很高的评价:文章写得很好,文采很不错。然后我又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点评,点出她心理上的不成熟,并提了一些建议。
3.课堂发言,为她提供情境
我们的心育课基本上每节课都是需要团队内的每一个人全力合作、团结一致才能完成任务,这样就给她提供了和其他同学接触交流的机会,而且每节课活动完成后,我都尽量留给学生分享交流的时间,这也给了他们互相认识、了解的机会,当上课代表后她上课时发言挺积极的,而且一节课比一节课的表现好。大概上了4节课后,有一节活动课叫做《数字传递》,是针对人际关系的课程:每个团队的学生闭上眼睛,站成一列,由最后一个学生开始向前传数字,一直传到最前面的学生,传的过程中,不能说话,不能有口型,只能用手势和表情动作来展示数字。这就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在活动前要做到细致、有效、全面的沟通,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讨论和商议。这节课后她发言说:“要想做好这个活动,需要团队的每一个人团结互助,要做好有效的沟通,活动前的商讨、沟通一定要充分。”我适时地表扬了她,这时有一个女生站起来对她说了一段话:“你遇到问题的时候经常一个人独自解决或者哭泣,这样不好,我希望你以后遇到困难和问题,可以向身边的同学求助,我们都愿意帮助你,和你共同解决问题。”我看到她的眼睛有些湿润,我想这泪水是感动的泪水,也是心情释然的泪水。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以及她自己的感悟和同学的鼓励支持,我想她应该已经走出了心理困境。
那天,我看到她和几个女生一块打打闹闹、有说有笑地从对面走过来,我感到很高兴,她终于有了新的朋友,不再一个人独来独往了。
教师后记: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游历世界,回来的路上,哲学家和他的弟子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
哲学家说:“在你们结束学业前,我们上最后一课。你们看,在我们周围的旷野里,长满了野草,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铲除这些野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老师,只要有一把铲刀就够了。”
“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
“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自己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没有除掉的,一年后的今天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他们发现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他们来到去年就坐的地方,没有见到哲学家,却发现了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着:“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庄稼长势良好。”
我们的“体验式心育活动课”,就是采用的这样的道理,它不是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本身的辅导,不是想怎样把这些“杂草”拔掉,而是挖掘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积极的力量,给每一个学生种一颗健康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让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占领这片“土地”,这样“野草”自然就无法疯长了(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还是需要到医院接受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