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教师作用发挥的研究

2010-12-29 00:00:00徐颖哲李玉荣王春玲孙永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年10期


  [摘要]心理教师作用的发挥是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作用发挥表现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干预性心理辅导、优化学校心理环境、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教育科研的策划者与实施者几个方面。有效发挥心理教师的作用,有益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顺利地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教师;作用发挥;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10-0012-03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众所周知,教育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发展取决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水平和发展。心理教师作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究竟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1954年8月,美国心理学会(简称APA)确定了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资格和培训标准,认为学校心理学家应发挥5个方面的作用:评定和解释儿童智力、社会和情绪发展;帮助鉴别特殊儿童,与其他专家协作开发个别化教程;发展有利于全体儿童学习与适应的方法;鼓励和发起科研,解释解决学校问题的科研成果;诊断教育和个人问题,提出补救方案。
  1985年,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简称NASP)根据自身的方针和标准对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进行了描述:学校心理学家是受过专门培训的职业工作者,他们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教育者、家长及其他心理健康人员协调行动,共同为学生创造安全、健康、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环境。
  我国学者张侃认为,我们国家的心理教师应该做三个方面的事情:一是普遍的辅导,二是对需要帮助的人进行个别辅导,三是应对个别的极端情况。
  贾晓波认为,同传统观念相比,心理教师的角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由传统的德育工作者转为新型的心理辅导员;2.由学生人身安全的监护者转为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3.由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者转为个性发展的促进者;4.由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转为平等沟通的知心朋友。
  虽然人们对学校心理学者(心理教师)的角色作用论述的角度各有不同,但都包含了这样几个主要方面:从服务对象来看,有学生,有教师,有家长还有学校的管理者。学生又分为三类,即全体学生、目标学生群体和高危学生群体。从服务内容来看,就学生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积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社会交往技能和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其自我成长和生涯发展;第二是解决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危机问题,包括学生课堂学习和行为问题、同伴关系不良、情绪失调、校园暴力、少女怀孕,以及环境不利儿童的辅导。让有问题的学生获得健康,让健康的学生获得发展,让健康发展的学生获得幸福是学校心理教师的至上追求和服务要旨。就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者而言,主要是优化学校、家庭教育生态环境,实际上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下面就心理教师的角色作用进行具体论述。
  
 qb5uUV1d+wSNMaubTAe5RA== 一、发展性心理辅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发展性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辅导内容包括教育资源的开发、自我认识的能力、学习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以及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等。
  发展性心理辅导遵循“可预见性”的原则。预防指的是对尚未发生的事情作出反应,一般来说,大多数学校心理教师的工作如测验、咨询等均是对已经发生的问题的反应,特别是在普遍存在的“救火者”理念下,干预服务占据了目前心理教师工作的大部分。学校心理教师的满意感常常来自于成功地帮助某个学生解决了当前的问题或促成其人格的改变。其实这并不是这个专业的最高成就,和全体学生比较起来,个体学生的改变只是一个小小的成绩。学校心理教师的工作不是为学生预备百科全书式的问题解决指南,而是帮助学生具备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包括认识问题、探索问题、选择问题解决的适当方法,并培养承担问题解决后果的勇气。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这种能力,这是心理教师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作为学校心理工作者,把握“可预见性”的原则,把处理学生心理、行为、社会问题时的事后处理习惯,变成事先准备、防患于未然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既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等待着服务对象上门求助,要积极地、主动地为他们设计教育活动,又要时刻记住以民主的姿态工作,没有命令、没有要求、没有权威,只有“予”而没有“取”,与学生如朋友般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为了服务对象的利益而工作。
  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可以“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当注重实效性,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所谓合理,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选择教育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教育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调整教育内容,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充实教育内容。另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需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的紧密配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还需要提高科任教师的素质,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如给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必要的时间、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必要的舆论环境,给科任教师比较大的自主权等。
  
  二、干预性心理辅导
  
  所谓干预性心理辅导,指的是对部分在学习上、心理上及生活适应上有可能发生问题或问题刚出现苗头的学生进行干预,以尽早确定问题的性质,及早发现学习与行为的不良症状。
  收集学生信息是进行心理干预的前提。心理教师由于其拥有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在评价学生、获取客观信息方面有优势。特别是由于心理教师与学生建立起来的不同于其他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比别的教师更有可能得到学生的更隐蔽、更细致、更个人化的信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筛选性测验,即通过心理与教育测验、访谈、观察、行为测量等方法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既而通过直接干预,即通过建议、制定、实施和评价个别性教育计划、咨询与其他各种提高应对能力的训练项目来促进个体或团体功能的发展;还可通过间接干预,即通过学校人员在职培训、家长教育培训与咨询等活动,提高学校教职工、家长与社会机构的教育服务和儿童关怀的功能。何海英等人对“中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干预的对照研究”显示,SCL-90干预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8.99%,对照组为18.11%,两年后分别为9.57%和16.12%,干预组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降低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各因子分除焦虑、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外,其余各项因子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因子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干预能有效减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干预性心理辅导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危机干预。心理危机,是指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如天灾人祸、亲人死亡等所出现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心理方面的功能的失衡。在中小学校园里同样存在着一些危机事件,除了上面所说的几项原因外,人际关系、情感问题、环境适应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冲突也能引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因心理危机引发的心情焦虑、紧张、失眠、空虚感、不能专心学习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是目前中小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轻生的主要原因。由于心理危机是靠自身无法应付的困境,因此,来自外界的积极主动的危机干预、危机控制是给处于危机中的个人或群体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的一种必然的应对策略。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包括个别咨询辅导和团体行为训练两种。对于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主动约请或由他人陪同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个别谈话,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实行动态管理;对具有同类问题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团体训练,帮助他们及时解开“心结”,掌握心理调控技巧。同时还要与存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辅导员、朋友、同学乃至家长沟通,指导他们在该学生周围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帮助该学生走出心理阴郁,起到朋辈互助作用。对干预中甄别的确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及时告之家长转诊,进行有效治疗。
  
  三、优化学校心理环境
  
  学校环境主要是指文化心理环境。许多事实表明,学生的人格特征的形成与学校环境的熏陶是分不开的。例如,一个升学竞争气氛浓厚的学校环境,其学生中厌学、过度焦虑、情绪困扰的比例往往较多。一个民主、开放、宽松的学校环境,其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创造意识往往较强。
  如何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环境?这种学校环境氛围是渗透在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和各项教育活动之中,渗透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的。这就需要心理教师能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日常管理提供指导、参谋、咨询和决策服务,使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更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如制订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评估体系;参与学校规划决策和政策制订,防范有损学生心理健康的规章制度及行政措施出台;运用心理学的技术和理论帮助学校科学地设置课程,制订教学计划,确立教学目标和管理目标等。心理教师还必须全面地熟悉和了解学校的德育目标,并能依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有效地使用心理辅导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对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建议、协调和服务,保证其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和深远。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家庭心理辅导,优化家庭教育生态环境。家庭心理辅导是指,学校指导家长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辅导活动,如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具体包括:指导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问题,了解心理保健常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生态环境,具体包括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提倡正确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重视父母的榜样示范;指导家长如何关心子女的学业,具体包括建立适当的教育期望,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习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调节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五、教育科研的策划与实施
  
  学校心理教师还应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发展规划,参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相关课程,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术为课题研究及实施提供指导和服务,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和培训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王宏方认为,从有助于心理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心理教师实际上是一种超越了传统教师角色的新型教师。关于心理教师作用的发挥,北京清华附中的赵庆刚校长说:“没有心理教师,短期来看,学校的工作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和损失,但其后果可能在一段时期后显现出来,影响可能也非常大。因为学生的成长经历、个性差别很大,有个别学生可能出现一些特殊的问题,需要心理老师的特殊辅导。否则一旦发生恶性事件,不仅学生和学生家庭痛苦,学校也承受不了随之而来的各种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教师是在为学校“守大门”。如果说教师的任务是“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任务就是“助学”。学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心理教师的服务与支持。
  心理教师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其专业成长,离不开学校心理学服务机构的建设,更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李士江等人的研究表明,学校的支持态度对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极其重要,没有学校的支持就没有心理辅导师资专业化的发展,也就没有心理辅导的发展。所以,学校尤其是校长,首先应切实理解心理辅导工作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以及素质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研究与指导。从长远来看,只有在学校中创设一个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环境,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促进心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充分满足心理教师的合理需要,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才能使这支队伍不断得到巩固和壮大,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健康、顺利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