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典型例

2010-12-29 00:00:00叶占虎李永相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0年8期


  经济学计算题是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具体应用,它要求考生运用经济学、数学知识来分析经济问题,既考查经济常识的基本原理,又考查考生的数学转换计算能力,特别是条件变换后对问题指向的迅速反应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注重综合能力考查的要求。所以它已经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专家的“宠儿”,同时也成了考生获得高分的“拦路虎”。如何让考生突破这一难题?笔者结合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的经济学计算题,探索解答这类题目的思维方法,希望对广大学生有所裨益。
  
  一、商品价值量
  
  [知识链接]
  归纳: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或个别劳动时间无关;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高考试题]
  例1 (2010·全国文综II·24)假设某企业2008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为6元,产量为10万件。2009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生产甲种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总量分别为 ( )
  A 4元、4元、60万元
  B 6元、8元、90万元
  C 4元、6元、90万元
  D 8元、6元、120万元
  思路剖析:
  1 首先理解两个含义:个别价值是指生产某一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社会价值是指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个别价值决定的,而是由社会价值决定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直接关系着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当某些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按照社会价值进行交换时,这些商品生产者就可获得额外收入;反之亦然。
  2 由于某企业2008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所以2008年甲种商品的社会价值为6元,2009年某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生产10x(1+50%):15(万件),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改变商品的社会价值,所以2009年商品的社会价值仍为6元,可是该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50%后,耗费的个别价值为6÷(1+50%)=4(元),价值总量为6x15=90(万元)。所以本题选C。
  例2 (2010·全国文综I·24)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产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別是 ( )
  A 5元,6元 B 10元,12元
  C 20元,24元 D 8元,16元
  
  
  
  思路剖析:
  1 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的价值是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则甲产品的单位价值量为原来的一半,当货币币值不变化的情况下即为5元,在通货膨胀率为20%的情况下,物价上涨20%,则甲商品的单位价格为5x(1+20%)=6(元),故本题选A。
  2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通货膨胀20%表明物价上涨20%。
  
  二、企业经济效益和利润
  
  [知识链接]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最终的综合指标,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指有用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利润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总值减去生产成本后的余额。用公式表示分别是: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由此得出,二者的关系是: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成本。
  
  [高考试题]
  例3 (2010·重庆文综 25)
  由表2可知 ( )
  A 甲的利润低于乙 B 甲的劳动生产率低于乙
  C 甲的经济效益高于乙 D 甲的个别劳动时间多于乙
  
  思路剖析:
  根据利润:总产值一总成本可得出甲的利润=100-45=55(万元),乙的利润:80-60=20(万元),甲的利润高。由表中数字可以看出,相同人数在相同时间内,甲企业生产的数量多,产值高,消耗的成本低,说明甲的劳动生产率高于乙。根据经济效益:总产值÷总成本可知甲企业的效益高于乙,C项正确。
  
  三、利率、汇率与币值
  
  [知识链接]
  1 表示方法:汇率有外汇汇率与本币汇率之分。
  2 外汇汇率上升(或下降)则本币贬值(或升值),本币汇率上升(或下降)则外币贬值(或升值)。
  [高考试题]
  例4 (2010·浙江文综·26)如果甲国年利率为1%,乙国年利率为3%,乙国货币对甲国货币呈贬值趋势,预期一年后贬值2%,那么,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从投资的角度看 ( )
  A 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甲国 B 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乙国
  C 甲乙两国资金出现等量流动 D 甲乙两国之间停止资金流动
  思路剖析:
  乙国货币对甲国货币呈贬值趋势,意味着乙国货币兑换甲国货币需要支出更多,故从投资的角度看,为避免损失,将会把资金流向甲国。本题选A。
  例5 (2010·陕西文综·12)按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稅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 ( )
  A 80,84 B 84,80 C 84,64 D 84 100
  
  思路剖析:
  计算分两步完成:①实行零关税前,“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价值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就需要80个单位N国货币;又因为“关税为5%”,因此,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为:80x(1+5%)=84。②实施零关税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因此,原来价值lO人民币元商品的新价值为:10÷(1+25%)=8(元);另外 “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因此,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为64。本题选C。
  
  四、进口与出口
  
  [知识链接]
  进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出口总值。
  贸易顺差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进口贸易总额大于出口总额,又称人超;贸易平衡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贸易进出口总额基本上趋于平衡。
  
  [高考试题]
  例6 (2010·上海丈综·5)进出。总值由进口总值和出口总值相加构成。今年3月,我国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42.8%,当月出现贸易逆差72.4亿美元,终止了连续70个月的贸易顺差。由此可见 ( )
  A 当月进口增长高于42.8%,出口增长低于42.8%
  B 当月进口增长低于42.8%,出口增长高于42.8%
  C 当月进口增长高于出口增长,并且均高于42.8%
  D 当月进口增长低于出口增长,并且均低于42.8%
  
  思路剖析:
  “今年3月,我国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42.8%”,说明进口总值和出口总值都有所增长,又因为当月出现贸易逆差72.4亿美元,说明进口增长幅度高于出口增长幅度,所以本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