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制约思维创新的障碍就是常规思维,其表现之一是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定势的原因之一是迷信权威,比如说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往往不敢越教材半步。其实教材内容的更新往往是滞后的,如九大商品粮基地有的已名存实亡;教材内容注重于一般规律的讲解,而高考命题常以时事为背景材料切入。如2008年,我国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给珠三角的加工贸易带来了打击,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许多加工贸易企业陷入困境,导致珠三角地区出口困难和经济增长放缓。同时,金融危机也为珠三角地区经济转型提供了机遇,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促使产业升级步子更稳。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更改了相关宏观调控政策,如由2008年初偏紧的货币政策(银行贷款门槛升高,企业融资困难)转而为2008年下半年偏松的货币政策等,这些内容教材是无法及时补充和更新的。导致思维定势的原因之二是解题思路的僵化,很多教师应对高考的方法之一就是题海战术,殊不知题做得越多越易导致学生思维定势和头脑僵化,枯燥的习题训练导致的是学习热情的枯竭,阻断了学习建构的过程。高考试题的编制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着力避免对教材内容的引用。以新情境、新角度命题,而题海战术形成的定势思维恰恰制约了学生对新思维的建构,如下题:
例1(2009年高考文综山东卷)下页右上图为某气象台发布的墨西哥湾及邻近海区飓风近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下题。
3.此时降雨集中分布在飓风东北部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流上升速度快
B.形成锋面雨
C.凝结核多
D.气温较低
解析:教材对台风雨的讲解没有涉及雨区的分布、降水的多少等问题,无奈之下许多学生从图示台风东部有岛屿、半岛分布入手而错选C项,却忽略等压线分布的疏密对风力的影响这一基本知识,这就是思维僵化的表现。本题选A。
常规思维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习惯性思维,即思维惯性。比如我们都熟知的一个故事:有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商店去买钉子。人家给他一个锤子,他摆手;又给他一把斧头,他还是摆手;最后给了他钉子,他非常高兴,连连点头。又有一个盲人,他要买剪刀,该怎么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很多人会说,他应该用手比划成剪刀的样子。其实不需要比划,他直接说买剪刀就行了。如果总是想着比划,就把人的思维引到比划的思维定势上了,而忽略了盲人会说话这一基本常识,这就叫思维惯性。在简单重复性的题海战术的训练下,同学们往往也会形成思维惯性,如下题:
例2(2009年高考地理海南卷)下图表示我国某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a)、月均水位(水面海拔)(b)。读图,完成2~4题。
2.图中信息表明( )
A.1—7月流域降水量持续增加
B.夏秋季节水库水位随入库水量的减少而降低
C.冬春季节水库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
D.6—12月水库水位随流域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
3.对5月份水库出现最低水位的合理解释是( )
A.降水量少
B.入库水量少
C.蒸发量大
D.为防洪放水腾出库容
4.该水库可能位于( )
A.太行山地
B.秦岭山地
C.江苏省北部
D.云南省中部
解析:解答该组题时有同学会陷入困境,如第2题很容易被图示反映的入库水量的大趋势变化所迷惑。从大趋势而言,1—7月流域降水量确实在增加,但1—3月流域降水量是逐渐递减的,容易忽略“持续”二字;同理,对“夏秋”、“冬春”、“6—12月”这些字眼没有仔细考虑。也有同学解答该题确实仔细,逐项考虑,甚至用数学方法来精心计算入库水量对水位升降的影响比例,耗费大量时间也不能确定C项是否正确,这就是受思维惯性的影响,却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冬春季节水库水位呈下降趋势,则肯定是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否则水库水位不会降低。故C项肯定正确。
第3题,水库水位的变化,原因可能是人库水量减少,也可能是出库水量增加;由a、b图示可知,5月份在入库水量递增的情况下仍出现低水位,则需分析可行的出水原因,如灌溉、腾挪库容等。故可确定D项正确。
第4题更直接,题于文字材料“月均水位”指“水面海拔”,结合B图可知该水库水面海拔低于30米,不可能位于山地或云贵高原,得出正确答案C。但学生思考该题往往由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考虑降水集中于夏季,再考虑有可能是什么气候类型,符合哪个选项,而忽略了海拔高度,结果陷入困境,这都是惯性思维惹的祸。
创新思维就是要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d有这样一个案例:两个推销人员到一个岛屿上去推销鞋。一个推销员到了岛屿上之后,发现这个岛屿上每个人都是赤脚,他气馁了:没有穿鞋的,鞋肯定没有销路。而第二个推销员来了却很高兴:这个岛屿上的鞋的销售市场太大了,要是每一个人都穿一双鞋,那可以销出多少双鞋!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思维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第二个推销员运用的就是创新思维。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打破常规思维,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等思维方法。如下题:
例3(2009高考文综全国卷Ⅱ)下页图中,H地恰与某高压天气系统中心相吻合,该天气系统以每天约200千米的速度东移。据此完成6~8题。
6.H地与甲聚落的相对高差约为( )
A.800米
B.1 500米
C.1 800米
D.2 100米
7.上午10时,H地气温为12,甲聚落气温为17℃。到15时甲聚落的气温最接近( )
A.15℃
B.18℃
C.21℃
D.24℃
8.甲聚落第三天的天气状况为( )
A.晴天转阴雨
B.大风有浮尘
C.晴暖有微风
D.阵风间暴雨
解析:这三题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结合天气系统的移动对气温影响的推测,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充分体现高考命题“能力立意”的特色。
第6题,H地海拔范围为2000米
第8题,高压影响气流下沉形成无风或微风区,天气晴朗,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