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理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2010-12-29 00:00:00陈志谦于文斌
中国市场 2010年35期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及国外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革特最和措施,论述了新时代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类高等教育的冲击与挑战。结合目前国内外理工高等教育在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方面的措施,探讨了国内外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的发展动态与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自然科学;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35-0141-02
  
  1 引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在春秋时期就存在以官学和私学为代表的教育体系。随着朝代更替、历史发展,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形成了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如“学而优则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重视人文教育,轻视自然学科。及至近代晚清、民国时期,由于受到强敌外辱、内部征伐连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教育”。民国初期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的高等教育改革时期,以及北洋军阀、国民党、革命根据地等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时期。1912年,民国政府的教育部颁布了《专门学校令》和《大学令》,大学开始分文、法、理、工、商、农、医七科,形成以日本和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为蓝本的高等教育体系,并由此改变了我国古代一直延续的重文轻理的教育局面,使我国的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得到了一定的肯定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接管了旧中国的公立和私立高等院校,并对教育进行了改革。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十五大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并进行了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教育投资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为了使相当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能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国家相继制定和实施了“211工程”,以及后来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985工程”。这些措施大大的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和进程,有利于让部分有条件的高校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高等教育在课程、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为国内其他高等院校的改革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 理工课程改革实践与发展趋势
  
  理工课程专业融合的“大工程”课程体系设置与教育是理工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和改革趋势。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这主要表现在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上,高等工程教育应该以专业教育为主还是以普通教育为主,已经成为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但最终仍难以达到统一的意见。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等学校掀起的课程改革使美国大学本科课程实现了既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体系设置就强调培养基础宽厚、能适应未来变化的“通才”。反观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借鉴苏联模式,过分强调专业教育、专业细分,造成了专业知识面过窄,不能适应社会工程领域的技术需求。随着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行和发展,高等理工课程体系逐渐摆脱了苏联模式,正确处理了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拓宽了专业口径,培养适应性强的“通才”。如理工类高等院校的本科金属材料相关专业设置就由以前的大三年级细分的铸造、焊接、锻压、模具等专业统一规划为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拓宽了本科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同时也扩大了其就业领域。
  “人文”教育在高等理工教育中独树一帜。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较高人文修养的科技人才是必要的。欧美高等教育素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有优势,而近、现代发源于欧美的工业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更是将这一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让“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全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美国工程专业的代表麻省理工学院也同时在理工类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众多的文科课程,占整个教学计划的20%;其他的美国理工科大学的理工类专业中的人文社科课程学分也约占毕业所需学分的15%-20%。新中国成立以后,高等教育体制学习苏联模式、欧洲模式,理工类自然科学受到重视,但是矫枉过正地在理工类学科中只注重理论专业的教授,忽略了学生必要的人文素质和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虽然有些高等院校逐渐增加了人文类的选修课的课程,但其作用和意义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言以蔽之,当今高等院校课程设置需要强调文理工的相互渗透和跨学科课程的增加,理工和人文的学生都要学习一定比例的人文和理工科课程,以满足当今科技的发展与人文素质的提升趋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工类高等教育不光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普通教育,更需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培养。1995年,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代表麻省理工发出倡议:“工程教育必须更密切地回归到工程实践的根本上来。”而其理工大学在工程教育方面也非常注重工程对社会的服务,利用工程知识解决都市问题,保护环境,发展能源,从而使工程教育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出现了许多新兴的课程,如海洋工程学、环境工程学、地震工程学、教育工程学、生物工程学等。这类课程突破了传统狭窄专业领域的范畴,课程内容是综合性的。高等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服务社会,目前国内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甚至是区域经济或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在国内的一些重要的科研院所中,国家级的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科技园区等都已成为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基地。同时,也成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条件和积累实践经验的场所。
  
  3 理工学科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高等学校教学遵从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原则。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需要突出和提高素质教育与教学。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也由“对口分配”转变到“双向选择”,这要求新时期的理工大学毕业生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素质,也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精神状态、愿望和需要等具备调整和定位的能力。同样也对理工类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教学培养要求,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要求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和人民的观念;理想和成才教育可以让毕业生在离开学校后依然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科技素质和创新素质,是理工类大学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石,是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的必要条件。而其他的如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身体素质则是大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和健康人所必须的素质。目前,国内高校广泛开展的为毕业生进行职业人生规划、挫折教育等都可以视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和方法。综上所述,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需要切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21世纪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同时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必须从体制上、根本上确立和贯彻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才可能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科技保证。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是教学方式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措施。这一原则旨在教学中逐步地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它体现了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同时体现了高等学校所传授的知识是处在科学发展前沿的知识。这一点在理工类高等院校表现得尤其突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也要求高等院校的课程教材与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我国大学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职业教育学院,前三种类型的大学是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于一身的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其科研创新是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国内研究型高等院校拥有各种类型的科学研究平台,学科交叉的大学科平台可以让高等学校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进行科研创新,一方面可以争取高水平的研究项目和充裕的经费,另一方面也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的产生打下了基础,还可以培养高质量的青年人才。同样,在高年级本科生中开展创新项目的探索和研究,可以培养一批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精神,为其继续深造进行铺垫。
  
  4 结语
  
  全球化和科技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对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类自然科学方向的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同样也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与方式与时俱进,让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能够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需求。为了迎接高技术的发展对新时期人类教育的挑战,为培养21世纪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深化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晓萍高等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院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3]许庆豫,葛学敏.国外高等教育制度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元元.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与MIT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1—6.
  [5]张喜梅,隋永强.21世纪美国理工大学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法改革展望[J].中国冶金教育,2002(3):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