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历史重任。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并联系实际情况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最后,根据这些问题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心理教育;成因;心理障碍;心理特点
[中图分羹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35-0128-01
1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学生进人大学后,环境的改变和校园人文环境因素是促成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主要诱因。北方某高校一次全校范围内的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13.1%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过重,导致用脑过度,使学习效果和成绩下降,对学习失去信心,精神上感到压力和紧张;②31.1%的学生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适应产生障碍。许多事情无法独立完成,进而产生生活挫折感;③16.8%的学生进入大学前都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校园后,强强相遇,强烈的自卑感悄然而生,导致心理失衡;④16.9%的学生对所选择的专业感到失望,学习缺乏动力,情绪低落,学业荒废.造成心理阴影;⑤11.2%的大学生因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及处事经验,常常造成人际关系的失调,从而产生孤独、压抑、焦虑等不良心理现象:⑥28.1%的学生因为担心就业面临重重压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进人大学校的传统观念被打破,则就业难度日益增强。
2 当代大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
2.1 自我意识成熟
一般来说,我国大学生入学的年龄是19岁左右。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也迅速地趋向多元化,如学习、工作、处理人际关系等。所有的这一切,都标志着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一个显著特点,即自我意识的成熟。这为他们的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前提,同时对各种问题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的不同也导致了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和不同。
2.2 社会性空前发展
社会性的空前发展是大学生的又一大主要心理特点。大学校园中,人际关系远比初高中时复杂,而且人际关系越来越成为评价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这时,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不再以个人好恶来确定与他人相处的标准,力图使自己的人际圈更广,更牢固。
3 情感需求的变化
情感的发展是大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之一,情感也是最为大学生所津津乐道的话题。进入大学后情感观念上的变化使家长对子女情感问题的控制相对弱化,甚至开始鼓励他们对爱情进行积极的争取和尝试。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情感逐渐放开,同异性的交往逐渐增多,普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恋爱。
4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教育对策
基于以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教育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够得到正确的发展,以饱满的热情、健康的心理去面对社会、面对人生,实现自身价值。
4.1 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各高校也认识到心理咨询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都普遍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目前,心理咨询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
4.2 定期开展学生特别是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做到对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每学期都可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有心理问题症状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心理健康指导。
4.3 大力开展体育运动,促进个人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能改善人的情绪,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塑造他们的行为方式,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4.4 大力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大学生的理想教育解决的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同时也是解决心理动力的问题。在高校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譬如各种体育比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大学生们尽情地施展天赋和才能,有利于增强竞争意识和奋进进取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