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公司在黑龙江流域的活动研究

2010-12-29 00:00:00彭佩锋
中国市场 2010年35期


  [摘要]俄是公司在黑龙江流域活动是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沙俄对外扩张政策调整的结果。通过时俄美公司在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经营活动的考察,联系19世纪中期的国际关系变化情况,总结出俄美公司在黑龙江流域扩张的原因。
  [关键词]俄美公司;对外政策;黑龙江;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K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35-0029-04
  
  俄美公司(17997—1867)是俄国在北太平洋地区扩张的工具,其活动遍及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夏威夷及中国的黑龙江流域。其中,在黑龙江流域的活动是该公司后期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苏联史学家谢·宾奥孔的专著《俄美公司》一书对此只是以极少的篇幅进行了阐述。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对俄美公司在北美及北太平洋地区的活动进行考评,如阿拉斯加问题的研究。但囿于史料,对俄国利用俄美公司作为扩张工具在黑龙江流域的活动始终缺乏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留下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俄美公司在黑龙江流域的活动进行探讨,立足于国际关系的深远视角,从俄美公司的使命、俄美公司的经济状况、沙俄对外政策的调整、远东国际关系的演变这四个方面来揭示俄美公司在黑龙江流域扩张的原因。
  
  1 俄美公司的创办
  
  俄国人最早涉足太平洋西北海岸地区在世纪。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俄国政府不断组织大型探险队勘察整个北太平洋沿岸地区。但是直到18世纪头几十-年俄国才开始对该地区进行殖民占领,领土的拓展直接带动了商业的发展。自18世纪50年代起,一些商业贸易公司创办,并展开了激烈竞争o1787年,俄国大商^舍利霍夫向政府提出了建立大型垄断公司以负责对美洲的贸易及殖民的建议,认为立类似东印度公司那样的垄断联合企业不仅使俄国能扩大及巩固其在北美的殖民利益而且可以抗拒外国商人的贸易竞争,以及抵制外国政府使用武力的企图。新沙皇保罗即位后,立即将这一设想付诸实施,他力图建立这样一种组织,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和中国的贸易公司的路一线,同时又能进一步实现扩张。1799年7月8日,俄美公司被批准成立。
  俄美公司的成立开辟了俄国在太平洋上扩张的新时代。到19世纪中期,俄美公司已建立起北起白令海峡、南至北纬51度线,包括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带、亚历山大群岛、阿留申群岛、科迪亚克岛等岛屿及整个阿拉斯加在内的庞大的殖民帝国,习惯上称为俄罗斯美洲,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
  
  2 俄美公司在黑龙江流域的活动
  
  19世纪40年代后,俄美公司开始走下坡路。西伯利亚总督尼·尼·穆拉维约夫在此期间奉命了解公司状况,他在呈沙皇的奏疏中阐述的俄美公司的困境。实际上,俄美公司当时已濒临经济崩溃的边缘,假如它是一个一般的商业企业,很可能就会破产。但是,穆拉维约夫却坚持要保存公司,并由政府给予必要的物质援助。其目的2r面在于使公司代替政府管理北美领地,另一方面还在于准备在私人公司的掩护下向中国黑龙江地区扩张。俄美公司在黑龙江流域的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2.1 1844—1849年:收集情报。考察地形
  1844年,沙皇谕令俄美公司考察阿穆尔河(黑龙江)。1846年春,公司开始对阿穆尔河河口进行考察。1849年。西伯利亚总督命令海军大尉涅维尔斯科伊对阿穆尔河河口进行考察。1849年夏,公司的贸易考察队连续数月和基里亚克人进行了贸易,建立俄国居民点,收集了重要情报,并对该地区进行了测绘。
  2.2 1850—1853年:建立哨所。军事占领
  1850年6月,涅维尔斯科伊在阿穆尔河建立了第一个俄国居民点,命名为彼得冬营。1850年8月1日,涅维尔斯科伊到达库艾格达呷(庙街所在地),将庙街改为尼古拉耶夫斯克。1851年2月,皇帝批准了基里亚克委员会在皇储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亲王主持下就此事做出的国家全力支持的决定。从此以后,俄美公司船队及职员中的骨干力量,全都投入开发阿穆尔河(黑龙江)边区的事业中。
  1853年4月,尼古拉一世悍然批准俄美公司占据萨哈林岛(库页岛),并且不允许任何外国人移居萨哈林岛,只能将该·岛移交政府,并批准扩大阿穆尔考察队的编制。1853年8月6日建立康士坦丁哨所,实行军事占领。1853年9日,涅维尔斯科伊在克在默尔湾(迭卡斯特里湾)建立了亚历山大哨所,在阔吞屯旁强建马林斯克哨所。1853年10月4日,穆拉维约夫的专差官少校尼·布谢与涅维尔斯科伊带领军队在阿尼瓦湾强行登陆,设立穆拉维约夫哨所。
  至此,沙俄通过对阔吞屯(马林斯克)、庙街(尼古拉耶夫斯克)、克默尔湾(迭卡斯特里湾)、哈吉湾(皇帝港)等战略要地和海港的占领,已把黑龙江下游地区大片领土。置于自己的军事控制之下,从而为占领整个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奠定了基础。由此可以看出,俄美公司在沙俄的事实占领黑龙江流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 俄美公司在黑龙江扩张的原因
  
  虽然舍利霍夫曾向沙俄政府提出过考察阿穆尔河(黑龙江)河口的计划。但从俄美公司创办初衷以及其主要活动区域来看,北太平洋尤其是在美洲的活动是其存在的主要职能。但从19世纪40年代起,俄美公司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经营俄美地区,而是向中国黑龙江流域扩张。为什么会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这种变化呢?笔者认为,这大致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3.1 俄美公司的使命
  作为政府代理机构的俄美公司,其活动反映了国家意志。沙俄对黑龙江流域和黑龙江口一带的野心,由来已久。马克思早就说过:“俄国过去是极想把这个地域弄到手的,从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到尼古拉,一直都企图占有这个地域。17世纪末,随着商品生产在俄国的发展,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扩大国外市场,夺取出海口就成为沙俄的重要国策。在亚洲东北部,黑龙江是流入太平洋的唯一可以通航的大河,且该流域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另外,正如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尼.穆拉维约夫提出那样:“谁要是能占据阿穆尔河口(黑龙江口),谁就能控制西伯利亚……”俄17世纪后期沙俄的扩张势力逼近黑龙江流域。但是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沙俄南下扩张活动受阻。
  早在俄美公司成立之初,沙皇政府就给俄美公司提出了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扩张计划:通过控制包括加利福尼亚的北美洲西部沿岸地区,以及巩固在夏威夷群岛、萨哈林岛南部和阿穆尔河河口等地,连同已经属于俄国的堪察加、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一起将使整个太平洋北部变为俄罗斯帝国的“内海”。实际上,该计划对俄美公司建立起了决定性作用,而夺取黑龙江流域是这项扩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俄美公司自身存在问题与寻求生存的努力
  3.2.1 财政困难
  俄美公司的支出相当浩大,为了保证美洲殖民地所需食品和日用品,公司必须派出“环球考察队”,从欧俄地区用船只将货物运到美洲,开支极大。例如,1820年“库图佐夫号”考察船给美洲殖民地运送了20万卢布的货物,但考察船的开支却达到了70万卢布。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公司在彼得堡的总管理处的维持费,比供应和维持殖民地的开支更大。经理们都支付高额薪金、养老金,甚至在19世纪40年代初公司财政极为拮据时,经理们还能得到巨额奖金,且营私舞弊的情况也极为严重。公司编制的平衡表纯属伪造,资金常在经理们个人手中周转,而公司总管理处则向银行付息借钱。财政上的亏损严重,已经影响到俄美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3.2.2 业务亏损
  俄美公司经营不善,从公司成立的最初几年起就存在的情况。俄美公司对自然资源滥肆开发,不加保护。毛皮的加工方法过于粗糙,以致贵重的毛皮被制成质量低劣的皮货,有时甚至会毁掉大量毛皮。1802年被毁毛皮达80万张之多。在市场上毛皮充斥,价格下跌时,公司不惜焚毁大批毛皮,以维持价格。不少商人愿意用现金照价收购,但公司不予理睬。不负责任的官商作风很快就使公司开业时的资本消耗干净。俄美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将北美的经营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然而,自19世纪中期以后,俄美公司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由于长时期的无节制的对海兽滥捕,使阿留申群岛及北美沿岸海域的渔猎资源已掠夺殆尽,造成了毛皮来源的枯竭。如1797—1821年俄美公司从移民区运出了123万多张海狗皮,而1842—1861年只运出了33.8万张,同一时期运出的海獭皮从7.2万张减少到2.5万张。
  俄美公司的皮货市场主要是在中国,然而在19世纪上半叶,伴随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鸦片的大量输入,中国的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由于无力同外国商人竞争而纷纷破产,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同时英国、美国以及加拿大毛皮商人也将皮货运往中国,同俄美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凡此种种大大缩减了俄国毛皮在中国的销售量。尤其是中小消费者的破产,对公司的打击特别大,因为它输往中国的毛皮是价值最低廉的品种。
  如果俄美公司是一般的商业公司,可能很快就会停办,但政府为了本身的利益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为止,一直在大力扶植公司,采取T-切措施帮助公司摆脱困境。在毛皮贸易衰落后,政府就让公司享有经销中国茶叶的优先权,但19世纪40年代初,由于外国产品的竞争以及俄国国内外贸易形势的变化,引起了茶叶贸易危机,茶叶贸易遭遇严重困难。为了开辟财源,俄美公司从1851年起从事捕鲸,然而面对美国的竞争,整个活动可以说是失败的。
  造成俄美公司到19世纪40年代末期经济困难的诸多原因中,还有对移民区粮食供应困难。粮食供应是维持北美殖民地的主要问题。在这一时期,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大批移民蜂拥而至。因此加利福尼亚农产品价格急剧上涨,以致公司从彼得堡往移民区运粮倒更合算一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而开拓毛皮与茶叶的新市场,俄美公司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寻求与日本通商。日本是北太平洋地区具有能使俄美公司继续生存和获得发展条件的国家。还在俄美公司正式成立前,俄国政府就已经认识到只有依靠日本列岛丰富的物质资源,先是粮食和日用生活品,保障远东和北美领地的需求,并把日本作为自己毛皮等产品的销售市场,才是解决困难的出路。俄美公司为了挽救自身的颓势,求得事业的发展,在19世纪上半叶,通过各种手段(和平的和军事的)试图打开日本的大门,建立通商贸易关系。然而,日本方面始终坚持传统的“锁国”政策,拒绝俄美公司的任何要求,甚至不惜武力对抗,最终抵制了俄美公司的渗透,将“锁国”政策继续维持下来。
  第二,开发黑龙江流域。早在1741年,俄国历史学家米勒就指出,取得自由航行黑龙江的权力,并且顺着这条江把粮食运到堪察加的俄国领地是如何的值得向往,此外,当时的西伯利亚总督米耶特列夫在1753年再次提出了一项经由黑龙江往太平洋领地运送粮食的计划。黑龙江航道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从欧俄地区或西伯利亚到北太平洋觯和北美移民区运输距离,会极大的降低粮食成本,稳定北美。而与日本通商的失败,又使黑龙江流域成为远东唯一可以成为俄美公司后勤补给的基地。
  黑龙江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北平洋沿岸和北美移民区的粮食供应,还有助于巩固在黑龙江流域的主导地位。穆拉维约夫认为,如果能大批移民阿穆尔河流域,不仅可以在要塞保护之下构成这一边远地区的力量,还可以供应粮食。另外,黑龙江流域物产丰富,尤其是毛皮资源,既可以开发为毛皮来源地,又可以形成新的市场,增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能力。
  
  3.3 伴随19世纪中期俄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俄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俄国对外政策的核心一直集中于欧洲、近东和东亚地区,因而在美洲的扩张是借助于俄美公司这一隐蔽的手段进行的。但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的领土迅速延伸到太平洋沿岸,堵塞了俄国人沿北美海岸南下扩张的可能性。伴随美国的崛起,俄国在北美的扩张遇到一个十分强大的竞争对手,继续拓展俄罗斯美洲移民区不仅会遭至美国人的不满,而且会可能导致军事上的冲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它不仅使俄罗斯帝国丧失了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地位,而ReR变了俄国作为太平洋区域的一个殖民强国地位。俄国在欧洲的扩张受到英法强有力的扼制,在亚洲也有来自英国的挑战,甚至在英国极少涉足的北太平洋沿岸也面临着英国的军事威胁。实际上,英法联合舰队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对俄国北太平洋沿岸的进攻,使英国的军事威胁成为现实。同时,也坚定了俄国武装占领阿穆尔河口。
  俄国政府担心,一旦俄英再次爆发战争,假如英国要进攻俄罗斯美洲的话,俄美公司所拥有的武装力量将无法保卫移民区安全,俄国海军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抵御英国人的进攻。出让俄属美洲,不仅可以卸去俄国的经济负担,还能在太平洋上结成一个反英联盟。从而,将战略重心重新转移至东亚地区。作为补偿,在东北亚建立一个易于驾驭的滨海帝国。这样,又进一步加速了俄美公司在黑龙江的扩张。
  
   3.4 中英鸦片战争后,远东国际关系的急剧变化,黑龙江流域扩张的急迫性与避免国际关系复杂化的需要
  3.4.1 扩张急迫性与可能性
  中英鸦片战争后签订的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了中国五个口岸向英国开放,无疑使密切注视英国动向的沙俄感到不安。它担心中国口岸向英国开放会使英国的力量扩大到中国北方,并威胁到俄中两国之间自1727年恰克图条约以来的交换货物的贸易关系。穆拉维约夫向沙皇报告称,恰克图的贸易萧条已经证明英国在中国经济扩张对俄国的极端不利,同时,将中国置于英国的势力之下又是对俄国远东的巨大威胁。
  另外,清政府的虚弱与腐败在鸦片战争中充分暴露出来。沙俄认为鸦片战争后的这一时期是用和平方式迫使中国将黑龙江流域地区归还俄国的最有利的时机。19世纪40年代中期后,从沙俄统治集团关于出卖北美移民区的来往信件中,也反映了沙俄在东方的利益已全部集中在亚洲大陆上。出售阿拉斯加,则可以将北美和北太平洋沿岸的有限的资源和力量集中于黑龙江流域。
  3.4.2 俄美公司式扩张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南京条约毕竟没有满足英国资产阶级向中国提出的全部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对黑龙江流域进行公开扩张,会成为英国在中国行动的一种特殊鼓励,并能促使英国向中国政府提出新的要求。但是,英国进一步侵犯中国。根本不符合沙皇政府的利益。因此从1844开始,俄国政府命令俄美公司秘密考察黑龙江,甚至为了避免计划的暴露引起清政府的抗议和英国的注意,要求加夫利洛夫冒充一个非俄国人。在19世纪40年代后期和19世纪50年代初期。沙俄政府在黑龙江流域的许多侵略活动尚不能公开进行,还必须用公司的名义掩盖。
  俄美公司扩张计划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制订的。对俄美公司建立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其实施却是在政治形势极不利的情况下开始的。要实现这一计划,俄国必须同其太平洋北部流域的主要敌人——英国公开分裂。然而。英国是俄国在欧洲大陆反对革命的忠实盟友,俄国为了使自己同英国的相互关系不致因故而激化,乃在太平洋问题上作出让步。基于此,在整个19世纪前叶,直至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之前,沙皇政府一直奉行这一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政府在一切不便于以它自己的名义出面的特殊情况下所不可缺少的最忠实、最可靠、最认真的政府代理机构——俄美公司。这一巧妙的伪装实现在黑龙江的扩张,具有很多优越性。1859年,穆拉维约夫在向西伯利亚委员会提交的一份特别呈文中指出:“众所周知,1850年,我们在阿穆尔地区最初的一些果断行动都是以公司名义进行的,因为当时政府认为不宜公开活动。我们在阿穆尔河口的第一批哨所就是这样建立的。”
  
  4 结论
  
  从以上分析与史实可以看出,俄美公司在黑龙江的扩张,一方面是自身经济困难寻求生存发展的必然之举,另一方面是作为政府的代理机构履行政府的义务。
  19世纪40年代后,俄美公司财政困难,业务亏损,关系北美殖民地生存的粮食供应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开发黑龙江流域成为俄美公司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实际上,俄美公司以北太平洋沿岸和北美殖民地为经营核心,转移到黑龙江流域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政府扩张的工具。美国的崛起和克里木战争后的俄国实力的衰退,迫使俄国将对外政策的重心转移到东亚地区。另外,俄英两国在欧洲、远东、北美的全面对抗,伴随着中英鸦片战争后远东国际关系的急剧变化而变得更为激烈。基于此,俄国主动放弃北美殖民地,全力经营黑龙江流域。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转移,只有把国际关系的变化和沙俄在黑龙江的扩张活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全面地理解沙俄19世纪40年代对外政策调整原因。
  沙俄政府之所以能黑龙江的地区进行扩张,而未引起国际关系的复杂化,正是因为它利用了俄美公司这个形式上是私人企业,而实质上是官办机构作掩护。1858年中俄《瑗珲条约》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俄国夺取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同时,俄国政府开始组织向黑龙江流域大规模移民,沙俄迫切需要加强新占领地区的统治,以便进一步向南扩张迎接英国在远东扩张的挑战。这时,俄美公司的掩蔽活动已不能再起掩饰国家政策的作用,因而也就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