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统治时期史称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此时国内经济实力增强,对外贸易发达,海外势力扩张,步入欧洲强国之列,1588年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英国逐渐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英国文艺复兴主要发生在这一时期,表现为文学作品的繁荣,莎士比亚和马洛等文学巨匠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因此,伊丽莎白时期是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样一个英国人引以为豪的时代,婚俗是不是也有其特点呢?初看伊丽莎白时期的婚俗与现在相比有诸多相似,像誓言、婚戒、婚宴和婚礼蛋糕等都起源于这个时期,但当时的婚俗还是有别于现在。
婚姻像交易
现在人们认为因爱结婚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当时人们认为因爱结婚是愚蠢的行为,婚姻更像一笔交易。从王室到贵族到平民,人们首先考虑婚姻能给双方家族带来哪些好处。就拿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来说吧,她风华正茂时不断进行婚姻谈判,身为一国之君,周围不乏她喜欢的人,但她不能和这些人结婚,因为她必须嫁给欧洲皇室成员。对于贵族来讲,婚姻是联合两个家族的重要手段,通过联姻,双方的经济实力、势力范围和社会影响力都会加强。在贵族和上层社会,拟结婚的双方在婚前是见不到面的,男方如果幸运的话可以看到未来妻子的画像,有时人们为了促成一桩婚事,会授意画师作画时尽量突出女孩子的优点,结果画像和本人差距太大,从而酿成婚姻悲剧。由于女子被视为二等公民,没人重视她们的意见,所以连看未来丈夫画像的机会都没有。另一方面,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人在自己婚姻问题上往往有更多的发言权,父母也特别注意儿女的切身感受。
女性地位低
伊丽莎白一世本人是个杰出的政治家,与其同时代的女性的境遇没法与之相比。当时女性很少有识字的,贵族中能读能写的女人也不多,因为人们认为女人读书识字没用,只会让她们把时间浪费在欣赏爱情诗上,对于持家和相夫教子没有任何帮助。女孩子从_出生就被灌输了女性地位低于男性的思想,她们从小要依靠父亲兄长,结婚后顺从丈夫,不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她们该做的本分事就是嫁人,为夫家传宗接代;迟迟嫁不出去或永远不结婚的女人会被人猜疑和鄙视,也是娘家的负担。不论处在哪个社会阶层,父母都给女儿准备一份嫁妆,嫁妆可能是地产、珠宝和货物等等。嫁妆和妻子一样,都是丈夫的财产。妻子的职责就是持家和生儿育女,没有权力过问其它事情。贵族和上流社会的女主人指挥众多仆从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而平民百姓就是凡事亲力亲为了,
结婚年龄小
法定最低结婚年龄是男14岁女12岁,其实很少有男子在14岁结婚,他们实际结婚年龄通常是21岁。如果男子在21岁前结婚,需要父母同意。比如大文豪莎士比亚在18岁时使26岁的安·海瑟薇怀孕了,他们必须马上结婚,这种加急婚姻不仅需要莎士比亚父母的批准,还需要主教的特别批准,因为通常在当地教堂宣布一桩婚姻合法需要三周时间,主教批准不用这么久,而他们也等不了那么久。像安·海瑟薇26岁结婚算是大龄了,在嫁给莎士比亚之前,她已经是“剩女”了。
婚礼之特色
当时人们一年只洗一次澡,婚礼一般在四月份年度沐浴之后举行,这样参加婚礼的人都比较清新亮丽。举办地点和现在一样是在教堂,当时教堂里没有凳子,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得站着。新娘不穿后来人们熟悉的白色婚纱,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就行了。婚宴也和现在有所不同,参加婚宴的人是不请自来,不一定非要给新人带礼物。婚宴的菜肴比较奇特,有一道菜居然是孔雀,孔雀肉是盘中美食,五彩的羽毛还被用来装饰盘子。常见饮料是麦芽酒和葡萄酒,当时的水不洁净,不可直接饮用。
婚礼中广泛使用香草是伊丽莎白时期婚礼的重要特点。鲜花在维多利亚时期婚礼上大放异彩,香草在伊丽莎白时期婚礼上不可或缺。不仅新娘头饰上佩戴香草,在婚庆现场过道两边和餐桌附近随处可见百里香、薰衣草、迷迭香、鼠尾草、媒墨角兰等,人们在沁人心脾的芬芳中尽享美食。婚庆仪式后,新人还用香草装饰新房和会客厅。
伊丽莎白时期是让英国人倍感自豪的黄金时代,伊时婚俗的一些重要元素,如:誓言、婚戒、婚宴和婚礼蛋糕等流传至今。现在英美还有一些婚庆机构承办伊丽莎白时期特色婚礼,主要内容服务包括香草装饰、400多年前的婚宴菜谱和具有伊丽莎白时期特点的新娘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