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韩国娱乐圈可谓是多事之秋,从亚洲第一天团东方神起传出解散消息始到super junior的中国籍成员韩庚向韩国法院提起诉讼,每一条消息都闹得沸沸扬扬,议论纷纷。但是,这之中最让人们关注的是韩国当红组合2PM队长朴宰范的“辱韩”事件,这件事到现在在韩国国内还没有明确的最终结论。这个事件不仅仅是在韩国娱乐圈掀起轩然大波,而且在社会上也形成了激烈的讨论,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实属罕见。从“水门”事件开始,人们总是喜欢将一个事件称为某某门,什么艳照门,泼墨门,开心门等等,我们姑且也将这次事件称之为“讨厌门”。
一、“讨厌门”事件的始末
韩国组合2PM是由韩国著名音乐人朴振英继GOD之后10年来第一次推出的男子组合,于2008年8月25日公开了7名成员一起拍摄的宣传海报。2PM七名成员[朴宰范(韩裔美国人)、金峻秀、Nichkhun(泰国国籍)、玉泽演(韩裔美国人)、张佑荣、李俊吴、黄灿成]全部都是通过各种选秀而被JYP公司所选中的,作为曾培养出GOD、Rain、Wonder girls等著名歌手的朴振英推出的最新组合,2PM还没有出道就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9月4日以专辑《Hottest Time Of The Day》正式出道,并以《满分10分的10分》、《Again&Again》、《讨厌你》获得了大家的热烈好评,成为目前韩国人气最高的偶像团体。然而,就在2PM如日中天之时,于2009年9月5日也就是2PM出道一年之际,却爆出了其队长朴宰范在四年前博客上的贬低韩国的言论。有人截取朴宰范四年前在博客上写的文章中的两句话……korea is gay……I hate Korean,以2PM队长朴宰范贬低韩国作为标题在网上登载,一时之间媒体竞相报导,韩国网民集中进行对朴宰范的无差别攻击,朴宰范虽当天对该言论表示道歉,但随着责难的不断加剧,朴宰范于9月8日宣布退队并离开韩国。朴宰范的离开,并没有使这场风波平息,反而在韩国国内掀起了更大范围的讨论。这是因为,在朴宰范离开后,媒体又爆出了所谓事实的真相,将朴宰范的博客内容全文转载,经韩国外大英语翻译学科教授赵承恩等专业人士的分析指出,考虑到文章的整体脉络,以及这位歌手的社会文化背景,受到非议的发言的意思应是:情况不是很好,对于当前的情况非常厌烦。另一位教授leedavis也指出:他(朴宰范)就像是个小孩子一样在开玩笑说,讨厌这个,讨厌这个,其实只是我不喜欢的意思而已。而且,作为从小出生在美国的第三代韩裔侨胞,初到韩国时只有16岁的朴宰范,由于语言不通、饮食习惯不同、练习生的训练又十分艰苦而产生的讨厌情绪是可以理解的。由此,社会上的责难风潮迅速转向同情和理解。人们也开始反思之前的种种行为,从而产生了对这一事件所涉及的隐私权、言论自由、激进的民族主义等问题的大讨论。下面对于这个事件,让我们来看一些相关信息:
一位韩国记者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说:对于某个事件。不去看他的整体脉络而是只关注标题或突出的部分,然后再对此发表自己的支持或反对的意见,有些一线记者又把部分网民的指责,当成所有人的意见,反映在报导里。又或者把一个问题点当成是所有来报导,这就是言论体系的一个通病。
延世大学心理学科教授黄尚民也指出:对于媒体上看到的这些大众对其真实性的判断,不是靠自己而是更关注别人怎么说,结果就导致随大流一面倒的现象,而且大众也更愿意相信这种一面倒的情况更接近真理,就是事实。
韩国的radio李允锡在接受韩国某媒体采访时说:我认为其实一句“I hate Korean”是平时很容易用到的话,这并不代表他全面讨厌韩国人。而且在“是韩国人还是美国人!”的混乱中,孩子们往往处在找身份的过程当中,处在这种过程的孩子们有时会把自己的心里话,舒服地用美国的表达方式说出来,韩国那边的人们却过于敏感地接受。
明智大学教授金正云在12月17目的一期叫做《明星的秘密》的节目中说:先不说黑客的问题,或说哪位翻译无视了整体的脉络,只是断章取义把几句话翻了出来……与其说这些问题,还不如说我们宰范万一没有美国市民证,如果是在韩国乡下长大后成为了偶像明星,民众会不会有这种反应?所以说这种反应并不是单纯为一个偶像歌手说错话而激动。而是被韩国人所拥有的那种不大符合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的感情混淆了……
可见,韩国媒体和民众都开始了对该事件进行反思,但是却很少思考传媒本身作为这件事情的决定性力量的问题,所以让我们来思考一下,这个事件是怎样传播,扩大的?答案当然是将信息迅速传播的大众媒体的作用。那么,大众传媒又是怎样产生,又为何将此事扩大传播和起作用的呢?
二、大众文化的中坚力量——大众传媒
十八世纪人们开始对文化进行理论研究,这是精英阶层对大众文化这种异质文化所作出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思考,文化精英们对大众文化最初是采取批判抵制的态度。直到二十世纪初,学者们发现大众文化已经取代了精英文化成为主导文化,于是开始重新审视大众文化。而大众传媒就是在大众文化中产生的,因大众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无所不在,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所以大众传媒也成为这个社会当中强有力的文化建构力量。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更是深受大众文化影响。从推行大众文化到积极地参与进来,再到不知不觉地按照大众文化所塑造的趣味行事,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大众传媒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媒体与大众文化之间又是一种共生关系——大众文化为媒体提供了丰富的传播内容,而媒体为大众文化提供了广泛散布的传播平台。而且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商业社会,人们为社会生活紧张的节奏所困扰,渴望轻松、渴望解脱,于是大众文化以“娱乐”的方式承担了精神宣泄与慰藉的功能。“文化工业”奉守的信念是:“大众社会不需要文化,只需要娱乐,娱乐行业提供消费品就是为了让社会享用。所以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偶像文化,就大张旗鼓地进入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成为最受青年人欢迎的文化形式。”
韩国组合2PM作为大众文化中的一员,是目前韩国当红的偶像组合,其受到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关于他们的任何信息都会成为人们尤其是所属歌迷的谈资。人们渴望知道2PM的信息,报导有关2PM的消息就会有收视,因为大众文化本身就具有一种赤裸裸的商品性。市场需要是大众文化的惟一准则和终极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更是其根本目标,所以他们运用各种方式抢夺收视率,而2PM的巨大号召力正是媒体所需要的。法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思想大师布尔迪厄也曾提出:“到了90年代,电视越来越明显地受到商业逻辑的侵蚀,而商业逻辑对电视的作用是通过收视率而实现的。有高收视率就必然带来丰厚广告利润和商业资助,而追求高收视率则必然导致电视从50年代注重文化品味向90年代的媚俗倾向的转变。”于是把受众需求作为指向标的大众传媒,也就更愿意爆料有关于2PM的任何消息。让我们来看一组韩国媒体统计的关于朴宰范“辱韩”事件的报导数据:第一天,最初报导以及道歉91条:第二天,报导组合成员拥护发言85条;第三天,报导朴宰范退出综艺节目的报导133条,第四天,报导宣布退出组合以及出国当天信息的有450多条。在言论最初报导后的四天之内,在线和离线的报导一共有760多条,网民的疯狂跟帖更是把原本只属于10岁、20岁的人群消费的偶像,扩大到30岁、40岁的人,朴宰范受到的关注已超出音乐本身,甚至已经延展到了韩国人的文化冲突(宰范作为海外侨胞,与本土韩国人在思想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于是媒体的争相报导也使得这个事件以爆炸的形式急速地扩展开来。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具有一种潜在的强迫性。大众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对人的操纵与欺骗比早期统治相对粗暴的方式更为微妙而有效,它能把它的牺牲者安抚进入被动接受状态,使其不知不觉地按它的意愿行事,它使民众天真而固执地相信其所宣扬的一切,而作为大众文化的绝对传播力量的大众传媒,就扮演着推行大众文化意识的角色。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开始不断地追寻真理,追寻事实的真相,去寻求生活的本质。但是随着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之始,其消解崇高、消解意义、消解深度的理念,重新塑造了大众的趣味,而生活在大众文化中的当今社会的人们正是被塑造了的大众,他们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在彷徨无奈中度日,并且深深地相信大众文化喉舌的大众传媒。于是在爆出2PM队长朴宰范“辱韩”事件之始,人们的思想就深深地追随着大众传媒的报导方向,当时几乎没有人去质疑这个件事是否是真的,而是跟风似地在网上转载和发表自己对朴宰范“辱韩”言论的愤怒,渐渐地人们的愤怒情绪被煽动起来,从而引发出更大的愤怒,甚至出现了让朴宰范自杀谢罪的言论。在朴宰范黯然离开韩国之后,随着媒体的进一步报导,将所谓的事实真相呈现给民众,并且在报导中强调朴宰范当时的年龄只有16岁,而且是初到韩国不通语言的时候所写的文章中的只言片语,强调翻译有误,于是大众的思想就发生了变化,同情与理解又占了上风。现在在韩国要求朴宰范回去的呼声正不断高涨,一些民众纷纷为朴宰范做出应援,例如,联名签字、张贴海报等。也就是说大众依然相信大众传媒所呈现给我们的信息,根据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大众的思想一直在围绕着大众传媒转,就是说我们的思想不是我们思考之后的产物,而是大众传媒所赋予的,我们的思想一直被大众传媒左右着。
从受到追捧的偶像歌手到变成了一个贬低韩国的美国人,这是短短四天所发生的事情,这个事件给生活在大众文化之中的我们又留下怎样的课题呢?我想,如果再出现这种事件,不要选择直接相信,而是要想想这是事实吗,如果是我,该怎样去了解这个事情呢?虽然爆出了朴宰范文章的原意,并引发了同情论,但是朴宰范受到的伤害却很难治愈了。将不正确的情报扩大传播很容易导致“赶尽杀绝”,而这尽头就只剩下无辜的牺牲者,希望通过这次事件我们也能铭记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