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个汽车广告。打动了许多人的心。画面中,年轻父亲神清气爽地开着车,行驶在绿荫下的蜿蜒道路上,旁白说:“我是当了爸爸以后,才开始学习当父亲的。”很多人一边看广告、一边猛点头,完全认同这位父亲的心声。
的确,孩子呱呱坠地之前,母亲至少有几个月的时间“带球跑”,在心理、生理、社会各等方面预备当妈妈;但大多数父亲顶多像另一个广告一样,在被妻子告知怀孕后,狂喜地说:“呵呵,我要当爸爸啦!”准妈妈即使自己不刻意想起,旁人看到变圆的身材也会提醒:“你要当妈妈啦?几个月啦?预产期什么时候?”但是,准父亲多半是默默地,做个“后知后觉”的当事人。
男人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当爸爸的呢?
有一本很诙谐的图画书,作者以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情,说出他父亲在12年之间,如何努力盖一栋房子。他父亲每完成一部分工程,就会重复说:“如果我早知道该怎么做……”。
当然,人生难买早知道。12年后,他盖了一间奇形怪状的房子,最后家人告诉他:“老爹,你说得没错。但是如果我们早知道该怎么做,我们还是只要你这个爸爸!”原来,家人看重的是他的用心,不是他的技术,那些无伤大雅的笨拙,反而让家人感受到爸爸的努力和谦卑。
每个人从为人子女时。就开始向“如何当父母”这个档案夹输入内容,在被爱、被拒绝、被鼓励、被漠视……的经验中,多数人在儿童时期就会有“如果我当爸爸/妈妈,我就要……”的想法;只是,这都是“私密档案”,没有机会整理或分享。成长过程中,我们也会看到别人的父母,有的值得羡慕,有的却让人不以为然,我们不知不觉地一直输入“好父母”“坏父母”的档案。这些档案通常没有档名,但是当自己成为父母,开始跟孩子交流,这些乱七八糟的档案就会被随机叫出来行使。我看到很多用心良苦的父母,勤于管教,却没有系统,孩子也在没有原则的教养中,成为父母的“心腹之患”。
有一次给家长上课,有位年轻的爸爸说:“我很爱我的孩子,但是爱之深、责之切。得不到我期望的后果。我就会打孩子,所以孩子虽然知道我爱他。却很怕我。”
过了一段时间,他很开心地和大家分享他的感受:“虽然从头到尾,老师您都没有回答到底可不可以打孩子,但是我已经不打孩子了!”
其实,在给家长上课时,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让他自己去整理“父母档案夹”,删除错误的档案,储存正确档案并学习“重新命名”。所有的结论都是他自己整理出来,不是我灌输的;他也察觉到,过去不能重新来过。但我们却可以改变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可以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方式,让伤害降到最低。甚至转变成积极的动力。
你的“父母档案夹”整理过吗?试试看,或许你会发现你还有很多潜能可以发挥,能够更充分地享受亲情呢!
(责编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