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真的很难吗

2010-12-29 00:00:00
中华家教 2010年2期


  前几天和老同学安娜聊天,我俩的话题从来都离不开孩子,她说最近认真调整了与儿子的关系,更多地尊重孩子,自己的心情也好多了。
  
  “我这都是为你好”为何不受孩子欢迎
  
  我们“同病相怜”:都有一个不服管的大男孩。
  以我自己来说,从儿子捷小时候,我就希望他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杰出孩子。按我的规划培养他。可是,他的表现总是与我的愿望相违背:上课开小差,应付作业和考试,学才艺半途而废,参加运动浅尝辄止,而对电脑游戏特别着迷,可以废寝忘食。
  常常我爱与捷提起自己小时候如何吃苦耐劳,他就不耐烦地回应:“妈妈,你那是什么年代的事了?”每一次,当我恨铁不成钢地教训他“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时,捷就振振有词地抗议:“那是你喜欢的,不是我的。”
  由于教育孩子不得力,和安娜一样。与孩子的关系处理不顺,我对自己的否定不断增加,感觉自己是失败者,差点儿要得忧郁症。
  
  父母应当是孩子的第一“伯乐”
  
  可是,捷也受到了伤害,有几次,他很伤心地问我:“妈妈,我是不是很笨?我将来能干什么呢?”
  这话深深刺痛了我,虽然捷嘴上不服气。但是在我不断地责备和贬低之下,孩子的自信心实际上已经沉到谷底。
  难道,他真的没有优点吗?认真地回顾捷成长的过程。可以发现他有很多的优点。比如。他在五六岁时,就可以独立组装日本产的小型玩具赛车,那密密麻麻的日文加一些示意图。我看了就头晕,捷却可以耐心地一次性组装成功。后来他还对赛车进行改装,加快车速。在他十一二岁时,家里买了新电脑。一系列配件,他可以全套独立组装。平时我们家电脑有任何问题,都是他修理的,实在搞不懂时,他会去向电脑专家请教。修理其他电器也是他的特长。
  捷还有一个显著优点,就是比较谦虚,他总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乐于表扬和鼓励别人,还愿意耐心倾听别人的诉说,所以他有很多好朋友。就是我,也常得到他的表扬和鼓励。
  尊重孩子,当孩子的“伯乐”,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我花了十几年时间才逐渐感悟过来,并付诸行动。我常鼓励捷“你一定可以当工程师”或“你的个性做生意也行啊”。如今,捷就把自己的志向放在工程方面。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是三分天才,七分勤奋。我认为应该是“三分天才,三分勤奋。四分环境”。环境最重要。可以决定一切,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孩子的天赋很可能被埋没,努力也白费。尊重孩子的特性,是创造环境的前提,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设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给孩子“放权”从小事做起
  
  有一对朴实的夫妇在孩子考上了啥佛大学后,分享培养孩子的经验时,他们说自己由于英文不好,对美国的事不大了解,一切让孩子自己做主。
  这种情况在美国新移民的父母里很常见,这是一种“无为而治”。当然“无能为力”是一个原因。我家也有类似的情形,捷上高中后,我忙得顾不上他。他完全独立处理学习生活的事,当然包括报考大学的一切事宜。其实美国的孩子基本上都有很强的自主能力,即使父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这说明十几岁的孩子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幼稚,他们已经具备比较周全的思考判断能力。尊重孩子。给他们自主权,有助于养成他们对自己负责的良好习惯。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以前捷选课程,我的干预不小,一旦考坏了,他就把责任推到我的身上。后来,我不再干预。他得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只能认真学习了。
  相信许多家长在教育方面都不是专家。但是有一件简单的事,还是可以做,那就是多给孩子一点儿自主权。安娜也有这方面的感受,她说,我现在不逼迫孩子要特别读好学校的书。你看我们这辈子真正用到的书本知识有多少?还是要多给孩子自由时间和空间。让他去探索自己喜爱的领域。
  
  尊重孩子不是放任自由,失去控制
  
  一些原则性的重要项目还是要掌控,而且要坚持不懈。不但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比如,我常郑重交待捷不能做任何违法和伤害别人的事,如果有违规。“我要和你拼命了”,他也知道一向温和的老妈认真起来是要拼老命的。
  有时,想些“小招数”帮助他提醒自己谨慎行事。比如驾车,我和捷“约法三章”:第一次拿罚单,费用我出;第二次,他必须和我各出一半;第三次以后的罚单。就得由他自己全权负责了。他最心疼“小金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