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心理虐待”

2010-12-29 00:00:00王颖莉
中华家教 2010年2期


  心理虐待是指什么呢?专家指出心理虐待也称精神虐待,是指那种在教育过程中无意或有意、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任何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严重伤害的言行。那么,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心理虐待有什么表现呢?
  
  表现一:严格控制
  
  情景链接:明明放学回家便在妈妈的监督下开始写作业。他透过窗户看到小伙伴们在外面快乐地玩耍,可怜巴巴地向妈妈请求:“我写完作业到外面玩会儿,行吗?”妈妈立即强硬地回答:“不行,你还要练琴呢!”“可是别人在玩……”“我说不行就不行!”没等明明说完,妈妈的话就压下来了,明明只能无奈地拿起了笔。
  问题分析:严格控制型的父母认为,孩子只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要受到他们的严格管束。倘若孩子反抗,他们就会强硬地压制,像上例中明明的妈妈一样。在这种教养方式中,孩子会变得又乖又听话,但孩子的性格也会日益变得孤僻、内向、胆怯,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与人交往都会产生很大困难。
  温馨提示:不是父母为孩子做的所有决定都是正确的,也不是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孩子就能如其所愿。家长不倾听孩子的心声,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强制孩子,只会让孩子表面上服从。心里却在反抗。做家长的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做决定前考虑一下孩子的意愿,给孩子表达意愿的机会,真正从心理上关心孩子,孩子会感激家长的这份理解,会用更好的成绩来报答家长。
  
  表现二:贬低轻视
  
  情景链接:晚上,佳佳把发下来的语文试卷拿给妈妈看,妈妈一看是90分便问道:“甜甜考了多少分?”佳佳心一沉答道:“95分。”“就知道你没有甜甜考得好。甜甜哪样不比你好啊?弹琴弹得比你棒,学习学得比你好,你怎么就那么笨呢?你就不能像甜甜一样给我争口气吗?”妈妈一句一句地说着,佳佳则委屈地掉眼泪,心里想:“我比上次进步10分,你怎么看不到呢?”
  问题分析:在此类家长的心里,孩子表现得好坏关系到自己的面子,他们以别人家的孩子来衡量自家的孩子,忽视了孩子的努力,只看重结果。如果孩子经过努力还没有超过家长心目中的那个“标准孩子”,就会训斥和贬低孩子,说“孩子笨”“干什么都不行”之类的话。这样过多地斥责、贬低会使孩子产生“我确实不行”的感觉,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形成自卑、信心不足、主动性缺乏等不良个性。
  温馨提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共同愿望,但是“物极必反”是家长们要注意的问题。一味地高期望不会促进孩子的进步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在对待孩子的表现上,我们要挖掘孩子的优点及闪光点,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如果佳佳的妈妈对佳佳说:“不错嘛,比上次进步10分呢,谁说我家孩子比人家差,只要我女儿努力,肯定会超过别人的。”这样的鼓励,无疑会增加孩子的信心,孩子会努力朝好的方向迈进,进而达到家长对他们的期望。
  
  表现三:情感疏远
  
  情景链接:周六晚饭后,强强想:今天爸爸妈妈可以陪自己玩一会儿了。可是爸爸的手机响了忙着谈事情,妈妈收拾完东西就忙着洗脸做美容。强强到爸爸面前请求:“爸爸,陪我下会儿象棋吧!”爸爸不耐烦地说:“一边去,没见我正在谈事情吗?找你妈玩去!”去找妈妈,妈妈更凶:“不要烦我,我忙着呢,这么大了还缠人,去看电视!”强强一脸沮丧地回到卧室抱着玩具狗边哭边睡着了。
  问题分析强强希望爸爸妈妈能陪自己玩一会儿说明孩子有与父母沟通情感的心理渴求,可是父母却用“忙”这个字阻挡了亲子间的情感沟通。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类似强强的孩子,他们的玩具很多,物质上什么都不缺,但他们希望父母能抽出时间陪他们玩一会儿,说说最近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他们在哪些方面进步了等等。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的这种情感需要,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变得不爱合群,缺少爱心,对他人越来越冷漠。
  温馨提示家长不要以为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代表给了孩子一切,其实。心灵上的沟通比给予物质更重要。孩子的愿望也是很容易满足的,只需要父母抽出点儿时间和孩子聊聊天,给孩子一些撒娇的机会。陪孩子玩些小游戏,关心孩子在学校发生的小事情,周末陪孩子出去玩玩等等,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虽然很忙,但非常疼爱自己、在乎自己,就已经满足孩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