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

2010-12-29 00:00:00郑新蓉
中华家教 2010年3期


  “因性施教”的提法很容易误读,这里的“性”是“性别”,不是“性”也不是“特性”和“个性”。
  任何教育方式和主张都反映出我们对教育的期待,“因性别施教”的讨论,反映了我们对男女孩差异的不同解释和不同的期盼。
  男女两性在身心发展方面的确存在客观差异,这些差异既是生理差异的表现,也是社会角色期待和塑造的结果。如在智能发展速度方面,小学阶段女生智能发展速度总体快于男生,初中以后,男生的智能发展速度加快,优势逐渐上升,两性智能发展的速度也逐渐趋于平衡。在智能结构方面,女性的口头表达能力更为成熟,而男性在创造力方面占优势等。为了让男女孩都能健康充分地发展,探讨“因性别施教”这个话题是有意义的。
  “因性别施教”在强调“性别”的同时更应关注“个性”。性别差异是两个群体之间的总体差异,是笼统的,每个孩子之间的差异更多地体现为个性的差异,因此,教育过程中要考虑到具体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状况,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基于孩子的个性特点,完善其个性发展,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因性别施教”要尝试“双性化”教育模式,强调教育目标的共性,避免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强化。不少性格或行为特征,如热情、勇敢、智慧、独立、公正、坚忍、富有责任心等应是男女两性都需具备的,不宜被视为某种性别专有,基于性别差异不等于说要我们人为地去加剧两性之间的不同,强化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让男孩更“刚”,女孩更“柔”,而应尝试“双性化”教育模式,强调男女共进,取长补短,吸纳两性的优秀品质,既尊重客观的性别差异,又要摆脱性别角色标志的束缚,优化孩子的整体发展水平。
  给家长2iSleb2nowpTtOqCx+vu9Q==的几点建议:
  1.切忌“画地为牢”,把男女孩分开,强化性别的隔离,或者用错误的性别观念束缚孩子。
  2.家长要了解男孩、女孩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要因自己的过高期望强迫孩子去摘“够不着的桃子”。
  3.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即使同一年龄、同一性别的孩子也存在差异,所以,家长平时可以多观察自己孩子的行为,多和孩子谈心,多和学校的老师沟通,充分地了解孩子。根据孩子本身的特点去培养、教育,不要盲目跟风或攀比。
  4.无论男孩、女孩,在将来的人生之路中,他们都需要具备积极进取、勇敢负责、坚强独立等优秀品质,所以家长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注重品质培养,这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责编 张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