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的您,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请先针对下面一个极为简单的调查,认真思考一下:
1孩子送到学校,孩子的一切事情就应由老师来负责。你是否同意此观点?
A是
B否
2自己的孩子是好的,犯错误是偶然所为。您是否同意此观点?
A否
B是
3你是否特别害怕老师的“告状”?
A否
B是
4您是否只有等到发现孩子出现严重问题了才去找老师?
A否
B是
5你是否只有在家长会或教师请的时候才去学校和老师交流?
A是
B否
6如果自己的孩子某一门功课考试平时都在90分以上。而这次考试只得了50多分。你首先会在谁的身上找原因?
A孩子
B教师
上面的6道题,如果您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选择B的话。说明您在处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
如今学校课程任务的安排和学生居住地的分散使得教师家访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为此。就要求家长要变被动为主动,变教师家访为家长校访。在与老师的沟通中也要掌握一定技巧。
首先,联系的频率。家长和老师联系的次数不一定要很多,在孩子各方面平稳发展的情况下,每学期到学校去两到三次是较为适宜的。第一次:开学一个月后。在这个时候,无论学校日常运作还是学生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已进入正轨了,家长可以在这时同老师一起探讨—下孩子本学期的学习辅导计划。第二次: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可到学校和老师一起依据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制订复习计划。此外,您可以在学期中间,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到学校去“看看”。
其次。联系的方式。很多老师在接班以后。一般都会把自己的电话、电子邮箱留给学生,方便学生有情况有问题时及时与他(她)联系。在面谈之外,家长可以通过短信、电话或邮箱,与老师交流。这里要提醒家长注意,要适当把握发短信或电话的时间,尽量不要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和休息。隔一、两个月和老师见面或打电话聊一聊。不要等到孩子有问题,才和老师交流。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老师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位家长是一位关心子女、尊敬老师、支持配合老师工作的家长,便会不自觉地对这个孩子投入更多的热情。更认真地管教,学生也会因此在学校里拥有一个更为和谐的学习环境。
再次。交流的内容。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平时的教育教学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家长与老师联系。要注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交流的主要内容:一是了解孩子在校的综合表现。诸如学习情况、与同学的交往情况等等,同时最好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给老师。二是向老师提出教育教学建议。如果发现孩子的老师在教育教学的某方面存在问题,务必及时反馈给老师。但注意表达的方式和语气,在探讨中解决问题。
有些家长一旦被老师叫到学校去。就认定是孩子在学校犯错误了,要到学校挨老师批评了。其实,这是大可不磐的。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恰恰表明老师在关注自己的孩子。希望能同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听取老师的“告状”与“批评”之后。家长要冷静和理智一些,绝不要想着怎么“收拾”孩子。这样的“暴力家教”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和逆反心理,于事无补。而且,这也与老师请家长到校交流的初衷背道而驰。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老师也是望生成才。就家长而言。要尊重老师。信任老师。配合老师去教育孩子,从而使家长和老师的关系真正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这样,孩子一定会学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