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跳起来摘桃子”

2010-12-29 00:00:00谭柳青
中华家教 2010年7期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先给孩子预设一个“教育目标”,这当然是教育的需要。是必要的。但这些目标是否符合孩子现有的认知习惯和接受水平呢,我们是否教会孩子“跳起来摘桃子”了?这就是教育规律所要求的。
  下面笔者就家长的目标期待和孩子学习的收效度列出以下三种情况,并进行适度规范和调节。也许会对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乖孩子”:收效值=期待值
  
  认知心态:笔者走访过许多家长,问及“怎样的孩子才是乖孩子”时。有90%的家长认为“听话,能圆满完成爸爸妈妈交给的任务”的孩子就是乖孩子。
  问题举例:一个6岁的孩子,妈妈叫他去买一包盐,结果孩子多买了一包味精。妈妈问他是怎么一回事,孩子说:“我昨天看到爸爸吃面时没味精了。”而这位妈妈竟然说。“你怎么不听话,自己打起主意来了”。搞得孩子无所适从。
  调整提升:孩子能较好地完成家长交给的任务是好的,这说明他达到了“两能”。能知晓既定目标。能按照目标制定策略解决问题。而笔者认为,这只能算是“合格答案”,而不是优秀答案。因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孩子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否有创造性。对乖孩子的评判不应该用那种“教条化思维”,而应该对孩子做事效果和变通能力给予赞誉,需要带有发展性和再度启发性,这样你的孩子才会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触类旁通,才能全面发展。
  
  “笨孩子”:收效值<期待值
  
  认知心态:当家长自己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要孩子完成时。结果发现孩子离自己的要求差得很远,于是将孩子看成是“笨孩子”。
  问题举例:玲玲妈妈说,7岁的玲玲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子。放暑假了。妈妈为了给玲玲提供“最新的各种知识大餐”,给她买来了不少儿童书籍。还要让玲玲学跳舞,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结果玲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达不到妈妈的期待。妈妈“陪学”也累得精疲力尽,最后生气地说:“你这个孩子学习怎么越来越笨,你该好好想想。”
  调整提升:作为家长。当孩子没能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应该想想:孩子为什么处于应付和吃不消的状态?
  有一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孩子的“最大潜能”能承受多大的“家长期待”?如果“严重超负荷”,那么是不是也意味着家长的期待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呢?这是其一。
  其二。从人的身心和认知特点来讲,一些离自己知识储备距离过大的信息难以把握是很正常的,而对于孩子来说,其动手能力、知识积累、思维视角都是很有限的。他们最缺乏的是有意注意的思维活动,以及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系统整理知识链的能力,所以,多而杂的学习活动他们难以应对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可以做的是,维护好孩子学习活动的有序性、稳定性、趣味性,注意经常给孩子一些自由活动的空间,以此作为调节剂,使孩子以更充沛的精力参与到家长开设的学习活动中来。
  “棒孩子”:收效值,期待值
  认知心态:我们常常把那些出色或“超额完成任务”的孩子誉为“棒孩子”,这无疑是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问题举例:我们这里不用再新举其他例子了,上述“乖孩子”中的那个小男孩就很不错。他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棒孩子。
  调整提升:从教育的角度说,鼓励是激发兴趣最好的方式之一。但注意要善用而不要滥用。所谓善用。就是要在以正面肯定和表扬为主的总前提下。先夸赞后,也要指出不足,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行为还有哪些需要更加努力的地方。
  为了激发起孩子新一轮的兴趣,必要时家长应该手把手地对孩子进行做事的指导,而不能只。发号施令”,不然再多的夸奖,也不会使孩子学习到新的技能。
  所谓滥用,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不要什么都是“棒孩子”挂嘴边。否则,这个“棒孩子”很可能会飘飘然。久而久之,此称呼的含金量也就减少了。
  当你的孩子受到批评时,他怎么样摆正心态。用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夸奖和批评。这就需要你把握好教育的尺度和塑造高超的教育艺术了。一个成熟的教育精神,应该是不热过度。不冷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