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日本校园内,女孩言谈举止少了过去的矜持和规则,男孩往往留着长发、佩戴银环、纤纤玉手、涂脂抹粉。
“我拥有女性自身天然的刚强!”日本第一位华裔内阁大臣莲舫在入职接受媒体采访时,自信洒脱地说。
作为成功而又强势的新女性,莲舫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日本首相菅直人。不但如此,她的出现彻底终结了日本社会关于“女性刚强”的争论。
“暴力”下的日本男人
在日本,男人似乎正在沦为“弱势群体”。如果一个男人好吃懒做、没有工作,舆论和社会会将其呵斥为“寄生虫”,但如果是女人,将不会受到指责。在日本的电视新闻中,如果有警方抓捕罪犯的镜头,女性罪犯的脸部也往往被媒体编导处理为“有码”,而男性罪犯则会被“软暴力”曝光给社会。
类似的“软暴力”随处可见。日本每天拥挤的早、晚高峰,像“沙丁鱼罐头”的地铁车厢总会有女士呵斥某些男士非礼,并常常报警,警察也往往是以“性别”而非“事实”来作为评判的标准,这常常使某些男士承受“不白之冤”。
日本商家大都拥有一套F1系统(Female One),他们把20~34岁的女性列为时髦新品和品牌货物的主要消费群体,所以常常优先和优惠为其服务,男士们则沦落为“二等消费群体”。这一背景下,日本男性遭遇到越来越多的不公,“软暴力”成为了不易察觉的普遍现象。
除了“软暴力”,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在承受着家庭暴力。根据日本2005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有17.4%的受访日本男性承认自己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和女性受害者不同的是,男性受害者不愿公开,因此很难诉诸司法途径。
始于2008年的、名为“男人的眼泪”的调查最近在日本媒体上公布了结果。在“你希望你妻子为你做什么事情?哪怕就一次”的问题中,日本丈夫回答的统计结果让人吃惊。希望妻子能对自己说声“谢谢”的受访者占100%,希望妻子能倾听自己的占66%,希望妻子主动亲吻自己的占55.8%,希望妻子拥抱自己的占48.1%,希望妻子说“我爱你”的占41.6%。
这一结果还需要进行什么评论吗?
历时50年的“倒下”
日本男人的跌倒并不是今天的一瞬间发生的现象,这一过程持续了至少50年的时间。
由于长期熏陶在佛教文化中,早期日本的男尊女卑往往体现在佛学的“因果轮回”之中。男人因前世行善而得男子之身,女人则因前世作恶而终成女人。老一辈的日本男人往往有一种来源于此理论的优越之感。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男权社会的架构开始坍塌。日本作家江藤淳因为在1967年出版的《成熟和丧失》一书中细腻地记录了这一社会变迁,最终成为了日本战后文坛占据重要地位的作者之一。日本社会男性“父亲一丈夫一武士”的三角结构被“女权时代”的现代价值观击得粉碎。
70年代的日本,日本男人“武士道”的神话被彻底打破,男性失去了传统的“方向”,因此,再也无需向他们的女友或妻子强加自己的处事理论,他们只能变得“更温存”做个“好男人”。日本社会开始变成熵社会,在10年间缺少政治、经济的社会波动下,男人开始“雌性化”,女人则开始“雄性化”。
这种“两性异化”现象过去还存在意识形态上的争论,如今争论已经褪去,人们早已接受了这种“异化”。如今日本校园内,女孩往往短发、长裤,言谈举止少了过去的矜持和规则,男孩往往留着长发、佩戴银环、纤纤玉手、涂脂抹粉、无限娇嫩。日本教育机构曾经分别对中小学的男孩、女孩做了一项“性别特征”的调查,只有35%的男孩和64.8%的女孩认为“女孩因该女性化”,同样只有49.2%的男孩和40.4%的女孩认为:“男孩因该男性化”。
伴随着这种趋势,新世纪初在日本发起了要求“两性平等”的运动,这一时期诞生了两个世界级新名词:“食草男”和“肉食女”。女孩变得更加主动,寻求主宰自己生活的所有领域,包括个人关系。在“肉食女”的主导下,更多的男孩只能被动遵循,他们保持相对柔弱的作风,小心翼翼地进入异性世界。
当“食草男”和“肉食女”风云聚会后,只能得到两性关系的“惨淡经营”。200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人每年平均做爱36次,香港人62次,美国人124次。两性交往的贫乏,使“食草男”们只能把注意力投向化妆品,日本男性化妆品的销售量比去年增长了20%。“食草男”们成了漫画迷,他们天天晚上抱着绘有成熟、性感女性图案的“抱枕”来“战胜”寂寞。
日本的电玩商家是把握日本年轻人心态最为准确的群体,他们为“肉食女”们准备了阳光、爱旅游、能赚钱、会打球,完全适应竞争社会的女性形象的角色扮演游戏,同时他们为“食草男”们准备了可以随心所欲模拟、培养自己爱人的养成类游戏。
这种两性关系的错位,使日本的“单亲母亲”越来越多,不过在日本并不存在“单亲母亲”这一词汇,她们更多地将其描述为“家庭一母亲孩子”。
“食草男”的根由
尽管日本女性在战后逐渐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权力,但她们在日本政界和商家所占据的高级职位的比例,相较其他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为何日本女性能得到如此强势的地位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只能从日本的国情入手。
目前日本社会已经高度老龄化,劳动力相对稀缺,越来越多的女人走出家门开始工作,在社会中发挥了比过去更大的作用。其次,由于消费成为日本国内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而日本女性构成了国内消费群体的主体,要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商家只能取悦于女性消费群体。在这一背景下,更多的社会资源在为女性服务,经济发展走向了一条“女性化”的道路。女性市场的繁荣带来更;的女性就业岗位,繁荣了女性就业市场。经济上的独立和优势,使得日本女性变得更加独立和强势,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日本女性消费市场的繁荣,如此从经济角度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的有益促进循环。
相比之下日本男性的处境则变得越来越差。在社会中、高端的男性职位由于经济“女性化”的趋势而被挤压,越来越多的男性处于更加不利的经济地位,由此进一步加剧了日本国内“男性消费市场”的萎缩,同时更促进经济“女性化”的趋势。随着女性地位越来越高,男性进一步被商业文明所“雌性化”。
日本科学院曾对未来日本男性的脸谱进行过计算机模拟,在未来“女性消费文明”的主导下,男性脸型特征越来越不明显,他们将会有个更小的鼻子,和女性化的下颌。
亚当·斯密曾在其《国富论》中揭示了经济生活中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如今“现代化”让这只手更远、更深地伸进了你、我的生活之中,它将改变你、我身边的环境,甚至后世的性别,对此,你、我无法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