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现,印度实际上到处都有中国货,但这些商品绝对不能有:中国制造:的字样。
在印度的一些大城市,如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的大街上,遇见中国人的概率犹如中了百万彩票一样低,偶尔看见一张黄皮肤亚洲人的脸就会备感亲切,有一种想上前攀谈的冲动。
《世界博览》特约记者曾在孟买一家酒店里住了十几天,偶然碰到了两位来自广州的同胞,便自然聊起来。他们操一口标准的广东普通话,是美的公司驻印度代表。一个销售经理和一个技术人员,在新德里长驻,来孟买出差。
我感到奇怪的是,美的这么大的品牌公司从中国“砸”进印度,怎么没听到一点儿响动?印度的报纸、电视上从没见过美的广告,街道两旁也没有产品标牌。
孟买的几家大型电器商店我几乎都转过,看到的基本上是韩国和日本产品,是三星和东芝的天下,中国电器只发现了几台海尔洗衣机,还被放在角落里不招人待见,至于美的公司的产品,从没见过。
穿着深色衬衫的经理一脸愁容地告诉我说,他们的产品很难进入印度,印度人总是千方百计阻挠,不让他们在当地成立分公司。在印度,注册个分公司“比登天还难”。没办法,他们只好把自己的产品换上当地牌子打入印度市场,多少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
不仅美的,志高和海尔等都是这样进来的。海尔后来通过种种努力,终于以自己的品牌面市,但也受到许多限制。借壳上市的行为虽然可以获得一些利润,却对品牌不利,不仅不能在印度打出名气,而且属于短期行为,搞不好还等于丢掉了印度市场。
隐藏很深的“中国制造”
在孟买生活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虽然在这里很难看见中国货,但实际上到处都有“中国制造”。特别是镜子、塑料杯子、高仿皮包、墨镜等小商品,一看就觉得似曾相识,再向摊主深究一下,果然货是从中国囤来的。
不过,这些商品都没有中国制造的字样。
据说,这是因为印度政府为了保护民族工业采取的措施。也由于中印关系发展缓慢,多年来对中国进口产品加以种种限制,商人们很难赚到钱。但是“中国制造”又的确物美价廉,促使供货商们想办法暗渡陈仓。
于是,印度商人要求中国厂家的产品以中性包装出厂,不印“中国制造”的字样,又或者瞒天过海,称货物是从香港和新加坡进口的。因此,印度市场上许多似曾相识的商品基本来都自中国大陆。
几乎每一个在印度经商办厂的中国人都会牢骚满腹,除了印度政府的限制阻挠,签证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印方对中国经商办厂人员只发给三个月的商务签证,半年到一年工作签证很难拿到。糟糕的是印度签证从到手那天就开始算起,届时你订不上机票就比较麻烦,意味着会缩短逗留期,可你拿不到签证又不敢订机票,很不方便。
一些企业需要先期考察只好办理旅游签证,同样要从拿到签证那天算起,如果你订机票不顺利,可能千辛万苦办下的签证只能在印度考察半个月。
历史原因造成印度对“中国制造”进入国内市场很不情愿,尤其发现带“国”字头的中国企业就更加警惕,似乎怕有窃秘之嫌,对中国民企反倒放松些。许多中国企业为自己在印度的项目付出诸多努力,而且手续齐全,最后都被印方无理枪毙而告终。
以前,听说印度政府为了保护汽车工业不让人民购买外国车,只准用自己生产的白色“大使牌”小汽车,就连总理出行也只乘坐本国汽车。现在不同了,满大街跑的都是崭新的外国车,最多的是尼桑、丰田等日本车,美国车和德国车也不少,本国车倒不多见。
一天刚走出公寓,一个邻居开着一辆崭新的大众车在我面前停下,从车窗里伸出脑袋高兴地对我们喊道,看,我从中国买了辆新车!这也是我在孟买看到的唯一一辆中国产汽车。
艰难的“印度之路”
印度的排外情绪表现在方方面面,让中国企业家们感到很不方便。
在孟买,国际航班一律半夜起飞,外国游客和商务人员都要在机场硬挺着熬到半夜上飞机。所以一到晚上,各个涉外宾馆大堂里经常有一堆外国游客提着行李,打着哈欠坐等机场巴士。相反,国内航班出发到达的时间都安排得很好,基本在白天,而且不会耽误休息。
印度的宾馆价格也高得离谱,而且价格浮动空间很大,可以侃价。五星级宾馆标间三四千人民币一天,还不包括午饭和晚饭。
孟买的房价也高得吓人,在南孟买租个两室一厅的普通公寓要1.5万人民币,大大增加了创业成本。而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一套位于城市中心独栋带大院子的别墅每月租金只要人民币1200元。那里的司机、厨师等雇员一个月100美元,而孟买的司机一个月工资要300美元。对公司来说,在孟买、德里这些印度大城市办企业生产成本很高。
印度人千方百计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明知道中国东西又好又便宜,就是不愿意你进入他们的市场。他们的态度是:对不超,你再好,我不稀罕。
不过,在媒体上也有不同声音,批评政府在发放签证上歧视中国人的做法。读者最多、最畅销的印度《商业世界》杂志发表文章说,当局需要改变观念,中国工人最精通技术,效率高,印度政府劳动部门应该引进更多的中国工人到印度市场。去年年底为了帮助新德里机场安装玻璃幕墙,当局破天荒地一次批准了144个中国建筑工人的工作签证。印度新闻媒体也关注着与中国有关系的水电项目,认为可以帮助印度人。
总之,“中国制造”在印度虽然举步维艰,但是毕竟在成长和进步。像三一重工、华为、中兴这样的大企业,都已经在这里站住了脚,并取得骄人成绩。这正应了一句古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一切要归结为两个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