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
蒙古“新纳粹”登场极端民族主义抬头,矛头指向中国。
最近,英国《卫报》记者塔妮娅·布兰尼根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看到了让她吃惊的一幕:几位身穿黑衣的蒙古男子对着纳粹党所用的“卍”字记号行纳粹礼。他们高喊纳粹所用的致敬语,他’们崇拜希特勒对净化种族所做的贡献。
这些高额骨、黑眼睛、黄皮肤的蒙古人属于一个名叫“白色卍”的新纳粹团体,尽管你很难将他们与第三帝国推崇的雅利安血统联系在一起。在这个经济匮乏的国家里,极端民族主义者威胁要把所有外来者驱逐出境,而且许多人将矛头直指中国。
像“白色卍”这样的纳粹组织自称代表普通大众,要向外国人犯罪、社会不公、政治差异与腐败宣战。美国国务院已向游客发出警告,因为最近几年有美国夫妇因种族不同而在蒙古遭遇有预谋的袭击。
一个新纳粹成员威胁当地妇女说,如果与中国男人上床就把她们的头发剃光。新纳粹组织“蓝色蒙古”的头目被指控谋杀了女儿的男友,只因这个男孩曾在中国留学。
“白色卍”组织宣称他们并不支持暴力,组织的创始人自称为“老大哥”,他说:“阿道夫·希特勒是我们尊敬的人。他教会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民族特性,我们不赞成他的极端主义,也反对他发动二战,我们反对所有引发的屠杀,但我们支持他的思想意识。我们拥护民族主义,而不是法西斯主义。”
23岁的组织成员巴图尔说:“我们要确保我们的血液是纯净的。这关乎到我们国家的独立性。蒙古国并不是很富有,而在蒙古的外国人都很有钱,他们会带走我们的女人。”
该组织说会检查酒店和餐厅,确保蒙古女孩不卖淫,外国人不违法。“我们尽量避免使用武力,那是我们最后的手段。”
蒙古新纳粹组织的行动已经引起了全欧洲的重视,一些欧洲国家的右翼团体甚至开始袭击蒙古移民作为报复。
就业
中国的就业歧视
日本媒体如何看待中国的地域歧视、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
时下,中国的就业难、就业歧视问题尤为突出。日本富士新闻社的记者注意到,就连北京一家超市在招聘时都提出不会录用某几个省份的人。
除了这种地域歧视外,性别歧视也一样存在。经常有雇佣方宁愿录用素质低的男性也不愿雇佣素质好一些的女性。因为他们觉得女性一定会休产假,这会给公司带来“损失”。
除此之外,还有学历歧视。有些企业明明不需要,还偏偏“非博士生和硕士生”不录用。而且所谓“211歧视”(211工程指面向21世纪,集中央和地方各方面力量重点建设的100所左右高等院校)也大肆盛行。这意味着不是“211工程大学”毕业的人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即使应聘者是博士生,但本科所就读的大学不是“211大学”的话,有时也不会被录用。
企业对此并不隐瞒。但虽然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也侵害了应聘者权益,事实上,很少有人因为这样的歧视去向法院申诉。
日本媒体认为,由雇佣方来设定录用条件理所当然,但是不管是超市也好、政府机关也好,设定的录用条件如果违反法律的话是绝对不行的。特别是地域歧视,在中国,人们对某些地域的印象固定了下来,利用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来评判他人的中国人大有人在。而实际上,中国各个省份的地域这么宽广,认为同一地域的人素质、行为、礼仪都相似是一种肤浅的看法。
富士新闻社还提出,作为政府机关,需要对那些连中学毕业生都能胜任的简单职位非研究生不用的招聘条件作出说明和解释。
文章最后,作者用削足适履的典故来形容这种招聘歧视,看起来再合适不过了。
职场
新一代劳工什么样?
他们聚集在重庆超市的货架前,而不是深圳的流水线上。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认为,新一代中国劳工阶层更加懂得生活,他们将建立不同于前辈的全新形象。
最近几个月,罢工以及自杀这一系列发生在中国沿海外资工厂中的事件已经动摇了中国工人一贯的形象:温顺、勤奋以及廉价。美国总统奥巴马赞扬了那些“年轻勇敢的汽车制造业工人们”(本田罢工事件),外国的工会组织也为此欢呼雀跃,但跨国公司却愁眉不展。
外资企业可能不得不适应这些更加激进的工人。由于适龄年轻人的数量将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工人们开始要求更高的薪水:过去20年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持续下降,导致了中国消费水平无法提高。《经济学人》认为,随着薪酬的提高,外国公司也可以将产品卖给本地人,中国将日益成为本国的工厂,而不再仅仅是世界工厂。
最近一系列罢工事件还显示出中国新一代打工者心态的转变。牛津大学的约翰·奈特发现,这些新一代工人不再将自己的命运同农村的同乡们做比较,而是渴望城市人的生活标准。
但据美国经济商会的调查,从1995年到2004年,中国的大公司的人力成本增长了3倍,但是劳工创造的价值却增长4倍,单位劳动力支出下降了43%。事实上中国的制造业变得更有竞争力了,而不是反之。
中国的下一代工人希望工厂离家更近:不必远在沿海地区。中国内地有更加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利用,不过在这些地方,廉价劳动力可能被昂贵的物流成本所抵消。像惠普这样的企业在重庆建厂,其目的是为了更接近内陆的消费者,而非出口。
中国内陆的崛起会推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尽管工资上升会损害一些企业的利润空间,但这将有助于提高家庭消费能力,促进对服务业的需求。这种经济格局的重建将会使中国受益颇多,因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极大地依赖于投资。
随着成本的增长,一些经济学家担心中国会出口一种新的东西:通胀。在1997年到2005年之间,中国对美出口价格下降了超过12%,如果这个趋势现在逆转会如何?理论上来说,中国的物价上升或者下降,都可以与通胀无关,只要中央银行保持警觉,就可以保证总体物价水平不变。
重庆冉家坝区,年轻打工族游走于沃尔玛超市内。这就是中国下一代劳工塑造形象的地方:聚集在重庆的柜台前面,而不是深圳的流水线上。
国家形象
为什么在海外屡遭歧视?
虚伪、无用的教条让中国人变得不懂礼节。
现今,中国人抱怨在外国受歧视的个案似乎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欧洲,甚至发生过中国人被赶出酒吧、随后被强行带往警察局的事。中国人在酒店或百货公司也曾遭遇过不公平的待遇,引起大纠纷。
平时讨论起这种事情的时候,一些中国人把责任推卸给外国人,甚至觉得是种族歧视。而日本媒体近日指出:之所以这种所谓的差别待遇频繁发生,在外国人看来,是因为中国人非常没礼貌。例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观光地胡乱涂写或是在酒店和百货公司不遵守基本的礼节,甚至存在一些违法的行为。
但是,以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为傲的中国人为何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呢?日本媒体认为,与其说是文化不同或礼节习惯不同,不如说是中国近四五十年来的教育出了问题。
礼义廉耻在历史上曾是所有中国人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就算在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时局日衰、世风不古,但是国民基本的礼仪教育也并未完全中断。例如,孝敬父母、忠信等一系列待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一直以各种途径发挥着教育的效果。
然而,近几十年,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是空虚,不是指身体,而是指精神状态的空虚,或者缺乏知识的愚昧、行为规范的不合常理。由于中国基本教育的失败,灌输给学生们的大都是虚伪的、无用的教条,而以适当的方式传授给青少年的真正继承了悠久文明传统的知识却少之又少。
日本媒体认为,中国在做“大国梦”之前,应该反省自己丢掉的传统、文化、以及良好的形象。
产业
中印烟草工业冰火两重天
在中国,烟草代表繁荣;在印度则象征贫穷。
罗兰德里先生今年36岁,同妻子生活在意大利米兰。出发去中国和印度前,他用了一年时间制定调查计划。中印两国分别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烟草生产国。他发现两国的差别令人吃惊:在中国,烟草代表繁荣;而在印度,烟草毋庸置疑地象征贫穷。
在中国烟草行业的中心昆明,人们在高尔夫球场、婚礼上甚至音乐会上都用香烟来庆祝。罗兰德里发现:“对生活在烟草产区的人来说,能在烟厂上班是份梦寐以求的工作。”
在中国旅行时,罗兰德里拍摄了形状类如香烟的建筑、像烟雾的云,以及“香烟并不等同于腐烂的肺”的中国式生活方式。
种植烟草的农民对他说:“烟草怎么可能不好呢,它给我们家提供了衣食,给我们带来了收入。”
与中国田园诗般的市郊烟草田不同,在印度卡纳塔克邦拍摄时,他看到了杂乱的农庄以及艰难的生活。卡纳塔克邦以生产一种名为“比蒂”的雪茄烟著称,这种烟价格低廉,用未经加工过的烟草叶卷制而成。雪茄师为市场交易评估雪茄的质量,往往每天要试抽一百支烟。
显然,烟草没有让印度的烟农们富起来。
由于发展中国家廉价的烟叶价格和落后的农业政策容许农民使用在西方被禁用的化学品,从而使香烟生产已从美国的烟草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虽然生产地已转移,但香烟的形象还有待转变。
(责编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