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员流动的大量出现, 当前不少地方的“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对“两外”组织的党建工作则关注得不够。
“两外”组织同“两新”组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兼具“两新”组织和异地在杭州组织两大特点,包括党政部门、国企等传统单位驻外地的办事处、投资企业及商会等。“两外”组织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
杭州市通过创新党建工作,使外地单位驻杭州办事处、外地来杭州投资企业以及外地在杭州的商会(以下统称“两外”组织)中的党员有了本地“娘家”,使党建资源发挥了最大效益,值得借鉴。
近年来,杭州市人民政府国内经济合作办公室(以下简称“杭州市经合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完善组织体系、健全组织生活、强化组织功能、发挥组织作用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加强和改进“两外”组织党建工作,努力提高“两外”组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引导“两外”组织深度参与杭州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政治民主,从而在拓展“两外”组织原有功能的同时,更好地推动了杭州“两外”组织服务于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难制约“两外”发展
构建“两外”党建长效机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综合性强,需要协调配合的部门多,尤其是要经常协调联系“两外”派出地党组织,组织实施过程复杂。据杭州市经合办党组书记、主任周开疆介绍,“两外”组织党建工作难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素无定制,无章可循。“两外”组织党建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开展“两外”组织党建,目前在理论界还找不到相关的理论文章可供指导;在政策方面也没有相应的明确规定可供指引;在案例学习参考方面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第二,“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以杭州市经合办为例,目前该办党组织的人力、物力配备,原本是根据经合办的机关工作对象设置的。现在,杭州市经合办根据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把“两外”组织的党建也纳入自己的工作职责,这些“两外”组织数量庞大,因而“两外”党建人力、物力保障显得严重不足。
第三,工作对象日趋复杂,领导手段日益匮乏。与传统党建的工作对象不同,“两外”组织党建的工作对象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党员分布比较散,不大容易集中;党员流动性非常强,很难掌握其行动规律;党员的差异性很大,党建活动往往众口难调,等等。与此同时,“两外”组织党建所拥有的领导手段日益匮乏。既无人事上的隶属关系,也无资产的隶属关系,还有不少连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也没有。所能依赖的领导手段往往只能是“情感关系”、“历史渊源关系”、“个人关系”、“间接管理关系”等。这些手段能否有效很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
第四,制约多元,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两外”党建难以开展的制约因素有很多。有的是体制制约——不少地方出于某些利益考虑,对其管辖的党员组织关系转到流入地有诸多限制;有的是观念制约——一些级别较高单位管辖的“两外”组织,不愿加入杭州市经合办机关党委的管理;有的是环境制约——因为党内某些腐败现象的存在,影响了一些“两外”组织党员亮明身份,参加党的活动的热情。
构建“两外”党建机制
针对上述情况,杭州市从构建“两外”党建机制、服务生活品质之城入手,在“两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诸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其主要做法是:
调研摸底,掌握信息。通过半年多时间,对部分重要省(市、区)“两外”党建的考察、对杭州“两外”党建的调研,掌握了“两外”党建信息。“一是弄清了一些‘两外’党员未把党员组织关系转来的根源所在;二是弄清了‘两外’党的基层组织对上级党组织的期许是什么;三是弄清了‘两外’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应该发挥哪些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四是弄清了‘两外’党建面临的困境;五是弄清了‘两外’党建与传统党建的异同。” 杭州市经合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调研组,通过半年调查研究了解的这些信息和情况,为扎实推进“两外”党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搭建架构,完成“建党”。杭州市经合办首先通过践行浙江省委组织部“三找活动”(党员找党员、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经验,使杭州“两外”组织的党员纷纷亮明党员身份。其次,通过和这些党员原管理单位的接洽和对接,把他们的组织关系纳入了经合办机关党委的管理。在此基础上,杭州市经合办在机关党委之下先后建立了外地驻杭机关党委、浙江新世纪经贸专修学院党委、杭州国电能源环境设计有限公司(央企)党委和7个直属的外地在杭商会支部。
制度规范,重在“党建”。杭州市经合办先后出台了《外地在杭机构基层党组织管理办法》、《“两外”党组织开展“双争双评”活动评比细则》、《“两外”党员学习考核制度》、《“两外”支部书记和党员骨干轮训制度》、《“两外”党员组织生活制度》、《市经合办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组织制度》、《市经合办领导为基层讲党课制度》等一系列与“两外”党建有关的文件和制度,对“两外”党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安排,使“两外”组织党建有章可循,迈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
组织活动,拓展内涵。在很多地方,往往只重视“形式主义”,即一旦在“两外”组织中,把党的组织建起来了,也就“大功告成”了。杭州市经合办领导认为,开展“两外”党建关键在于落到实处。为此,该办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两外”党建的内涵拓展上:比如,加强对“两外”党组织领导和普通党员的系统培训;开展篮球比赛、春节团拜会等轻松的党建活动;发动“两外”党组织参与杭州的“春风行动”、“向灾区送温暖”等社会活动;督促“两外”党组织认真落实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费按时缴纳制度等,实现党建工作正规化;推动“两外”党建参与到杭州的经济政治发展战略之中。
整合凸显五个效益
杭州市经合办党组书记、主任周开疆告诉调研组,杭州市“两外”组织党建工作旨在合理使用、有效整合杭州市经合办党建资源,凸显了五个效益。
党建方面。一是基本消灭了“两外”组织中的党建盲点。通过上级推动和先进带动,目前在“两外”组织中,能单独组建党支部的都已经建立了党支部,党员人数不足以建党支部的,也都将其归入了其他党组织的管理。二是“两外”组织党建已经实现了从“外延式拓展”到“内涵式拓展”的跃进。“两外”党建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党建内容和活动方式。其三,在开展“两外”党建过程中获得许多经验——在“两外”党建的初始阶段,上级对“两外”党建的支持十分关键;要积极与“两外”组织的原管理上级进行沟通,努力取得他们的配合和理解;在权力权威不足的情况下,在“两外”组织中党要十分注重培植“非权力权威”——为全国的基层党建工作尤其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供了经验和路径。
推动杭州经济发展。其一,通过开展“两外”党建,进一步推动了“两外”组织牵线搭桥,帮助杭州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杭州今年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举办经济合作洽谈会,成果丰硕,其中2010杭州(上海)经济合作洽谈会,共有43个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引进外地资金123.8亿元,外资项目20个,赴京开展央企国资系列招商活动,涉及“推进一批”项目5个,总投资35.35亿元;涉及“引进一批”项目9个,总投资112.9亿元;设计“洽谈一批”项目6个,总投资17.5亿元。这其中,“两外”组织就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二,大大提升了“两外”组织拓展杭州与其他省市进行区域合作的广度和力度。今年在杭州参加广交会、举办西博会、参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合作过程中,“两外”党建功不可没。其三,拉近了“两外”组织和杭州的感情,从而使“两外”组织本身也增强了对杭州的归属感,如针对金融危机来袭,不少商会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杭州市经合办积极引导各商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杭州湖南商会联合民泰银行、杭州市来杭投资企业协会联合浙商银行推出适合会员企业发展的特色产品,为会员企业资金需求提供保证。因而这些“两外”组织在杭州的投资项目也在增大、增多。
促进杭州社会和谐。“两外”组织积极参与到杭州的各项社会事业中来,响应杭州市委、市政府扩大社会就业、再就业的号召,主动为杭州提供近3万个就业岗位;积极参加杭州的对口帮扶、扶贫工作;热心救济慈善;投身抗洪赈灾工作。同时,通过“两外”党建创新,使他们增强了杭州主人翁意识,为杭州和谐做出贡献。
发展杭州政治文化。“两外”党建带动了“两外”组织的政治参与热情。今年有50多个商会代表列席杭州的“两会”;浙江新世纪经贸专修学院党委被评为杭州“基层党建工作100示范群”单位;商会协会的李建中同志还当选2010年杭州市劳动模范。今年,杭州商会、协会等“两外”党的基层组织组织了不少大型的体育比赛和文化活动,丰富了杭州的文化生活。
在杭州“两外”组织的自身发展方面,通过“两外”党建,使原本分散的“两外”组织增加了内聚力。不少“两外”组织党员向调研组反映,加入了“两外”党组织,仿佛找到了娘家。每当“两外”组织成员遇到困难的时候,经常能感受来自“两外”党组织的温暖和帮助。另外,通过“两外”党建,深化了“两外”组织在杭州的全方位“嵌入”,使杭州和这些“两外”组织的融合度有了质的飞跃。(执笔:陶建群 金雄伟)